
“六度空間”理論又稱作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繪一個連結人與社區的人際連系網。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結果發現了“六度分隔”現象。簡單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六度分隔”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弱紐帶”,但是卻發揮著非常強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時會體會到這種弱紐帶的效果。 通過弱紐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非常“相近”。
所謂“六度分隔”,用最簡單的話描述就是:在人際脈絡中,要結識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這中間最多只要通過五個朋友就能達到目的。
1967年,“小世界現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的假說,大意是說,任何兩個素不相識的人中間最多只隔著5個人,也就是說,只用5個人就可以將兩個陌生人聯系在一起。
1967年,美國政府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對這個問題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從內布拉斯加州和堪薩斯州招募到一批志愿者,隨機選擇出其中的三百多名,請他們郵寄一個信函。信函的最終目標是米爾格蘭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由于幾乎可以肯定信函不會直接寄到目標,米爾格蘭姆就讓志愿者把信函發送給他們認為最有可能與目標建立聯系的親友,并要求每一個轉寄信函的人都回發一個信件給米爾格蘭姆本人。出人意料的是,有六十多封信最終到達了目標股票經濟人手中,并且這些信函經過的中間人的數目平均只有5個。也就是說,陌生人之間建立聯系的最遠距離是6個人。1967年5月,米爾格蘭姆在《今日心理學》雜志上發表了實驗結果,并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離”理論。雖然在米爾格蘭姆之前也有人提出過相關的理論,但是米爾格蘭姆是第一個用實驗的方式來證明這個理論的人,并使得這個實驗成為社會心理學的經典范例之一。在隨后的三十多年中,許多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和數學家以及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對六度分割的理論進行了反復的計算和驗證,發現世界雖然很大,但是如果將每個人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絡考慮進去,人與人的距離其實很小。2001年,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的登肯·瓦茲主持了一項最新的對“六度分離”理論的驗證工程。166個不同國家的六萬多名志愿者參加了該研究。瓦茲隨機選定18名目標(比如一名美國的教授、一名澳大利亞警察和一名挪威獸醫),要求志愿者選擇其中的一名作為自己的目標,并發送電子郵件給自己認為最有可能發送郵件給目標的親友。到目前為止,瓦茲在世界最頂級的科學學術期刊《科學》雜志上發表最新論文表明郵件要達到目標,平均也只要經歷5——7個人左右。
“六度分離”理論的出現使得人們對于自身的人際關系網絡的威力有了新的認識。但為什么偏偏是“六度分離”而不是“七度、八度”或者“千百度”呢?這可能要從人際關系網絡的小世界性質的另外一個特征“150定律”來尋找解釋。《紐約客》雜志的專欄作家馬可姆·格蘭德威爾在他的著作《引爆流行》中考證了一個名為“郝特兄弟會”的歐洲農民組織,這個組織有個約定俗成的規定:一個聚居點的人員規模超過150個人時,就要將該聚居點變成兩個,這兩個點再進行“……150-分離-150……”的循環。格蘭德威爾說:“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在古往今來,許多團體建制都無意識地采用了這條規律。例如:在14世紀以后瑞典陸軍編有旅,每旅轄3個營,每營轄4個連,每連編150人。我國建國后人民公社的建制人數也為150人。人們不免要問為什么偏偏是150人這個數字呢?人類學家特蕾茜·H·約菲研究發現人類所能處理的社會信息與人類的大腦的視覺和社會認知能力的發達程度有關。由羅賓·鄧巴領導的研究小組1993年報道了動物種群的規模與其大腦新皮層相對于整個大腦比例相關,在現代人,這個規模大概是147人左右。進而,鄧巴在2002年通過西方人比較熟悉圣誕卡片交換行為的調查發現這個人數在153左右。類似的大量研究都表明“150定律”的科學性。只要稍微計算一下就可以知道,如果每個人的日常密切聯系的人際網絡是150人左右的話,通過6個人的人際關系網絡就可能有的人數是150*150*150*150*150*150=11,390,625,000,000è1.1*1013。這個數字遠超過人類歷史上所有各代的人數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