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精準扶貧救治土家族“象皮腿”青年紀實
今日湖北網訊(記者劉英 通訊員熊細平)這是一個公益醫療救助的感人故事;這是一項開創荊州臨床醫療先河的超顯微外科技術;這是一段跨越民族的漢、土情誼;這是一次運用先進醫療技術助力精準扶貧的路徑探索……
土家小伙遭遇多舛人生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晚春時節的卸甲坪層林盡染,碧水蜿蜒,潤飾著一個溫馨的季節。
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鄉位于湘鄂邊界,山地崎嶇,溝壑縱橫,形成不同于周邊平原的丘陵環境。該鄉90%以上村民是土家族,是荊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村落。
卸甲坪鄉楊樹坪村是荊州市委統戰部和荊州二醫精準扶貧的對口村。由于缺醫少藥,就醫路遠,村里34戶貧困村民中超過半數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其中大多久受病痛折磨,有的身染沉疴,痛不欲生。
提起楊金鵬、楊日明父子,村民們無不嘆息。“他們雖然不是親生父子,卻勝似親生。23年前,楊日明是被引產下來的棄嬰,但卻奇跡般地活了過來。這是一條人命吶!老楊不忍心看著這頑強的小生命再次遭罪,好心將他抱了回家,當自己的親生兒子看待,并至今未娶妻生子。”村支書陳俊說起楊氏父子的往事,依然唏噓不已。
父子倆相依為命,彼此扶持。然而,好景不長,楊日明8歲那年,便患上了一種怪病——“象皮腿”。他右下肢莫名地水腫,久不消退,每3年發一次高燒,發燒時患肢通紅。近年來,其水腫狀況逐步向大腿蔓延,如今,右腿最粗的地方將近左腿的兩倍,被村民們稱為“象皮腿”。楊金鵬曾帶著兒子到武漢求醫,但因病情復雜、家境困窘等原因,不得不終止治療。現年22歲的小楊,連走路都邁不開腿,已基本喪失了勞動力。
“看了好多年、也看過好多地方,就是治不好。有時候,我就在想,或許當年自己是不是錯了,不該抱回這個孩子,白白讓他經受15年的病痛折磨……”談到兒子的怪病,楊金鵬不禁老淚縱橫,楊日明也只能以淚洗面。
父子倆常常抱頭痛哭,往后的日子,哪里看得到一絲希望之光?!
精準扶貧帶來希望之光
2015年,立秋時節,暑氣未消。楊金鵬父子心有塊壘,更加焦躁。本就貧病交加的家庭,眼看著生活將難以為繼。
金秋九月,楊樹坪村卻刮起一陣春風。一塊“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醒目標牌,被荊州市委統戰部和荊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豎在村口。標牌一人來高,標語鮮亮璀璨,照亮了鄉親們一雙雙渴望的眼睛,也映紅了楊氏父子的愁眉苦臉。一場史無前例的扶貧行動席卷而來。
幾番入戶走訪,幾輪精準識別,楊樹坪村34戶61位貧困村民,被定位在脫貧臺賬上。楊金鵬與楊日明名列其中。他們與全村大多數貧困戶一樣,同屬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也與全村所有貧困戶一樣,迎來了絕望中的轉機。
事實上,擺在荊州市委統戰部、荊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面前的對口援助困難中,除了路途遙遠、貧困戶病人多、病情嚴重以外,還有讓不少醫療機構都曾經束手無策的疑難頑癥,比如楊日明的“象皮腿”怪病。
2015年12月,荊州二醫黨委書記吳國棟一行,率領該院的醫療專家義診團,提著第一筆帶著一千多位員工體溫的5萬多元募捐現金,走進楊樹坪村。
此時已是寒風凜冽,但扶貧的熱潮早就溫暖了楊樹坪村。就在這雪中送炭的義診氛圍中,楊金鵬父子走進了吳國棟的視野。
“吳書記,快來看看這位病人!”吳國棟循聲望去,看見正在卷起褲腿的楊日明,以及他腫脹得極其夸張的“象皮腿”,還有那茫然無助的眼神。這一對“結親式幫扶”的對子,就此不期而遇并結下不解之緣。
由于大型醫療儀器不便帶入山村,吳國棟為楊日明初步診斷“疑似絲蟲病”,并囑咐他:“小伙子,先不要著急,我們日后會將你和父親接到醫院,做免費的詳細診療,爭取讓你們早日康復,徹底脫貧。”
2016年1月,猴年春節前夕。實在放心不下貧困村民的病情,吳國棟再次率隊來到楊樹坪村,并代表醫院又送上7萬多元慰問金。
在當日召開的精準扶貧結對幫扶現場會上,他主動與楊金鵬和楊日明父子正式建立“1+1”幫扶結對,并與之相約,春節過后,就將他們接到荊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全面檢查、診療,對楊日明的經年頑癥抽絲剝繭,精準確診。
抽絲剝繭終于精準確診
春天的楊樹坪村,油菜花金燦燦地開得正艷。陽春三月的一天,在村主任何元兵的家門口,一輛掛著“精準扶貧,不落一人”、“醫療救助,真情幫扶”標語的大客車,已在這里等候很久。
首批19位村民被熱情地接上前往荊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的大客車。
汽車停穩,車門打開,陣陣歡迎的掌聲響起。楊金鵬和楊日明父子下車后,正不知所措時,看見荊州二醫黨委書記吳國棟徑直朝他們走過來。四手緊握,聲聲問候,吳國棟帶著楊金鵬父子,走進對于他們來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醫院。
“你的病情比較復雜,我們先安排專家為你會診。”吳國棟帶著楊日明走向了門診二樓。
肝病科、放射介入科、超聲影像科、檢驗科、普外科、手足外科等專業的專家們早已等候在此多時。會診中,吳國棟卷起楊日明的褲腿,讓患肢露出來后,就請他開始陳述病史……
了解病情后,專家們皺起了眉頭——病情實在復雜罕見。大家初步認為病因疑似荊州早已滅絕的“絲蟲病”。
隨后,楊日明被引導入院,逐步安排完善進一步的全面檢查。
幾天后,吳國棟再次召集專家會診。超聲影像、生化檢驗、放射介入等一項項檢查結果,被匯總到了專家會診室。首次參加過楊日明會診的專家們全數在列,一場更加客觀、精細的會診仍在科學、激烈地繼續著。
“患者的癥狀,疑似絲蟲病,但經過反復血液和淋巴液的病源學檢查,患者體內找不到曾經被感染的證據。”吳國棟是醫學碩士生導師、省內知名感染病學專家,他認為,診斷為絲蟲病,依據不充分。
放射介入科主任汪建成博士表示:“通過DSA檢查證明,患者的靜脈通暢,患者下肢的水腫與血管無關,可能是淋巴回流障礙所致。”
“超聲檢查發現,患者靜脈通暢;患者腿部腘窩B超顯示有5個1.0---1.5毫米管腔聚集,經超聲引導穿刺出1毫升米湯樣液體。進一步通過細胞學和生化檢查,液體中只有淋巴細胞,說明米湯樣液體是淋巴液,從而證時5個管腔聚集是擴張的淋巴管。超聲科主任夏洪波指出,患者的“象皮腿”可能與淋巴水腫有關,與靜脈血管無關。“我認為患者下肢水腫可能是淋巴管的堵塞堵塞所致,先天性因素較大。”吳書記綜合分析后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抽絲剝繭、反復論證,專家們終于達成了一致的共識:楊日明所患的“象皮腿”病為先天性下肢淋巴水腫。隨后,吳國棟組織專家制訂治療方案——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
這將是荊州市首例淋巴管靜脈吻合術,是一項需要在顯微鏡下放大20倍才能開展的復雜顯微外科手術,將由該院手足外科主任李平華主刀完成。
當護士長輕輕推開病房的門,告訴楊金鵬和楊日明父子“小楊的病情終于確診了,醫院準備為他免費進行‘史無前例的’手術治療”,父子倆百感交集、無以言表的同時,擔心這次能否徹底解除病痛的忐忑,一下子襲上心頭。
技術攻關技術創新助力扶貧建功
人的身體里有無數結構與靜脈相似的淋巴管,淋巴液在淋巴管內循環,最后流入靜脈。如果淋巴液回流受阻,就容易滯留在組織中引起淋巴水腫。淋巴水腫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疾病,淋巴液在下肢皮下組織積聚而引起纖維增生、脂肪硬化,后期肢體腫脹,而且皮膚增厚、粗糙、堅如象皮,故又稱作“象皮腿”。
吳國棟這樣解釋為小楊實施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的原因:淋巴管與靜脈就就像兩條并行不悖的河流,一條河堵塞淤積了,就需要另辟蹊徑,搭建一條水渠,將水直接引到另一條通暢的河道中,從而解決問題。
手術將淋巴管與微小靜脈吻合,通過“搭橋”,將淋巴液直接引流到靜脈中,進行淋巴管回流機能的重建,改善水腫。淋巴管道直徑只有1.5mm非常細小,所以需要在高倍顯微鏡下進行。只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手術操作非常熟練的顯微外科醫生才能夠完成這樣的手術,這在荊州市確實史無前例。
雖說是史無前例,但荊州二醫手足外科自2009年建科以來,斷肢(指、趾)再植手術年手術量近千臺,成功率近96%。有68%的病例基本恢復功能,基本恢復勞動力;另有30%部分恢復功能,部分恢復勞動力。此前已成功開展的無數例斷指(趾)、斷肢再植、多指畸形矯正等顯微外科手術,精細顯微外科技術成熟的案例,為楊日明成功開展淋巴靜脈吻合術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
為確保萬無一失,手術前,李平華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咨詢多位顯微外科權威專家,并與院內各科室專家一起反復推敲、研判,制訂了詳細的手術計劃。
2016年3月31日上午9時。曾輾轉松滋、荊州、武漢等多地求醫未果的楊日明抱著最后的希望,緊閉著雙眼,躺到荊州二醫的無影燈下。
麻醉師為小楊進行局部麻醉后,李平華和他的助手在小楊右下肢切開約8cm切口,應用20倍顯微鏡,在皮下尋找淋巴管和靜脈。淋巴管管徑只有1毫米左右細,管壁薄且透明,肉眼觀察極其困難。 “找到了,找到了!”借助顯微鏡,“火眼金睛”的李平華找到第一根淋巴管,
眼看著吻合后的管道變得充盈,淋巴液被成功引流進血管。接下來,第二根、第三根……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歷經12個小時,李平華成功將患者4根淋巴管與靜脈吻合。“象皮腿”漸漸地消腫!
“手術非常成功,可以說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手術過程中一直在旁觀察指導的吳國棟難掩興奮。他激動地表示,接下來將繼續為小楊實施康復理療,鞏固手術治療效果。
手術后,小楊的右腿看起來和左腿沒什么兩樣。入院時右大腿周圍是47.5厘米,小腿周圍為38.8厘米;出院時右大腿周圍是37厘米,小腿周圍為32厘米。折磨了他整整15年的“象皮腿”終于在荊州二醫的手術臺上被一刀卸下。
看著15年來兒子第一次恢復正常的右腿,守候在手術室外的楊金鵬喜出望外,幾度哽咽。他將信將疑、情不自禁地伸手碰碰兒子的腿,又撫撫他睡夢中皺起的眉心,喃喃地說,孩子,你不用再緊皺眉頭了,醫生用愛心治好了你的大病!
醫療解困播灑仁心博愛
精準扶貧奮力攻堅,扶貧扶志任重道遠。橫在貧困戶脫貧、致富路上的幾大“攔路虎”中,疾病累積、缺醫少藥就是其中之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普遍存在。如何驅疾脫貧、祛病扶志?荊州二醫的領導透過楊樹坪村看到了端倪,引發了思索,做出了決策,付諸了行動。
在全黨全國扶貧攻堅的頭等大事面前,作為一家自身尚不“寬裕”、自身亟待發展的醫療機構,荊州二醫做了許多別的行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實事、難事、好事、善事。這些看似普通的醫療幫扶的瑣事,改變了許多貧困人群的命運。
為改善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和醫療服務水平低下現狀,從2015年9月至今,荊州市委統戰部、荊州二醫精準扶貧工作隊已為楊樹坪村提供10萬元左右幫扶資金,以及若干醫療物資;幫助該村修建新村委會和標準化村衛生室。衛生室建成后,醫院還將為其捐贈一批醫療設備,并對基層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同時,定期選派醫院專家提供定點醫療服務。
要惠及更多因病致貧的百姓,就需要更強大的技術實力做后盾。在荊州首開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先河,精心治愈楊日明的“象皮腿”,是精準扶貧派生出的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而這項新技術可以應用到因寄生蟲、手術、外傷等各種原因引起的淋巴水腫治療上,能夠為更多患者帶來治愈的希望。
無獨有偶,3月15日,由市扶貧辦、荊州二醫聯合舉辦的“春風送暖·荊州二醫椎間孔鏡惠民工程”啟動,旨在以該院椎間孔鏡治療腰椎病這一領先技術為切入點,結合相關專科醫療資源,為荊州市各個地區貧困戶患者舉行義診。活動開始僅僅數日,荊州二醫辦公室的電話鈴聲不斷,各地扶貧工作隊紛紛來電相詢:“我們這里好需要你們的幫助,能不能也到我們這兒舉辦一次義診?”
同樣,荊州二醫近期愛心救治“六指男童”小沖的事跡,經各大媒體報道后,在社會各界引起如潮好評。不少同類患者紛紛聯系二醫,爭相求助。
仁術醫疾,博愛結緣。努力彰顯行業優勢,不斷創新救助模式,積極助推精準扶貧,主動肩負社會擔當,荊州二醫已經成為眾多貧困患者在斬窮根、奔小康的路上最貼心的幫手和靠山。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指示,更為扶貧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荊州二醫努力踐行“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的號召,盡心竭力地在楊樹坪這片幸福初綻的土地上譜寫精準扶貧、醫療救助的嶄新篇章。
手記:
醫療幫扶是一劑脫貧良方
一提到脫貧致富,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水電路三通”、“移民式搬遷”、“產業化推進”等等。的確,“水電路三通”是讓貧困地區改變面貌的第一需求;“移民式搬遷”是傳統就地扶貧方式的路徑突破;產業化推進是加快脫貧致富的堅實支撐。
然而如今,扶貧的難度愈來愈大,扶貧的標準也愈來愈高。脫貧致富已悄然從傳統的救濟性扶貧、開發性扶貧轉變為參與式扶貧。因此,在“輸血”、“造血”之外,我們還應當有新的視角和新的思維。
參與式扶貧的核心,是以貧困人群為主體,激發其自主意識,提升向上流動的能力,搭建社會合作的網絡。靠什么提升向上流動的能力?必須靠健康!靠知識!靠能力!因此,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的重心,便是幫助貧困群眾提高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就業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打開孩子們通過學習成長、青壯年通過多渠道就業改變命運的寬廣通道,堅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健康是貧困人群最重要的資產。一場疾病襲來,就是一場災難降臨,沉重的治療費用會壓垮一個家庭。這里有疾病預防普查的大片盲區,有醫療保健質量的城鄉鴻溝。雖然絕大多數貧困群眾都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但由于一些偏遠山區就醫困難,這一政策福利有時還難以陽光普照。于是,積極輸送醫療資源,成為荊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充分發揮醫院優勢,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
“醫療幫扶是一劑脫貧致富的良方,久病纏身會殆盡志氣。我們既然擔起了醫療幫扶的重任,就要情真意切地辦實事,最大程度地幫助他們戰勝疾病,重返健康,重拾信心!”荊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創新的不僅是扶貧模式,而且創新了扶貧手段。為了惠及更多因病致貧的百姓,就需要更強大的技術實力做后盾。荊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首開先河,在全市率先開展了淋巴管靜脈吻合術治療楊日明的“象皮腿”,從本質上而言就是精準扶貧派生出的技術攻關和創新。無獨有偶,他們還運用先進的椎間孔鏡技術免費救治貧困的腰椎疾病患者等等。荊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結合行業優勢,不斷創新救助模式,以實際行動助力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不落一人。”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楊日明”,能通過醫療扶貧,祛病扶志,迎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