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周刊》特約作者玄鐵令
深滬股市遭遇去杠桿式調控已逾15個月,中國樓市才迎來拐點,再遇限購限貸的監管風暴。當樓市調控轉向微觀化甚至碎片化之時,房價上漲預期難以扭轉。與之相反,A股調控卻是刀刀見骨,游資炒作題材股和險資舉牌藍籌股皆遇監管重拳,股市仰望美股絕塵而去,還得擔憂中國樓市高位休整引發的“池魚之災”。
監管風暴盤旋
本周,7省市獲準新設自貿試驗區的消息出爐,股市卻未因此濺起浪花。自貿區題材的炒作從幾年前的極熱到目前的極寒,不僅體現出地區振興政策利好的邊際效應遞減,更體現出游資撤離題材股炒作的征兆。
從去年6月股市去杠桿政策發威起,監管風暴一直盤旋在A股上空。前幾年的諸多金融創新之舉,今年卻成了金融整治對象。諸多政策的急掉頭,股市的小船不翻已是奇跡。
可是,今日之嚴打糾偏,或是過往之放縱或監管之錯配所致。矯枉雖需過正,但是不是一定要“斬立決”,不給市場喘息時間,甚至用行政干預手法讓市場硬著陸,則需要商榷。A股股民雖抗打壓,但也難敵持續折騰。《孟子·告子上》云:“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滬指一陽之后多現十陰,何其相似?
地產泡沫瘋狂難讓滬指大漲
從過去幾年的實踐效果來看,自貿區設立的最大受益者仍是地產股。前海地王頻現,是拉高深圳地價的第一把火。在本輪房價的飆升行情中,深圳是龍頭,京滬快馬急追,最終向二線城市蔓延。
據全球知名房地產咨詢公司萊坊統計,從2015年一季度至2016年一季度,深圳房價上漲62.5%,在全球150個大城市中奪冠。可是,深圳CPI一季度同比僅上漲3.0%,漲幅同比提升1.6個百分點。其中居住類上漲5.1%。究其原因,是因為未將商品房價格納入CPI統計范疇以反映購房成本的變化,而是通過房貸利率、物業費、維修費等來反映持房成本的變化。
從宏觀調控來看,貨幣政策盯住CPI,穩定經濟盯住GDP,至于深圳房價是否宇宙最高,則不在首要關注目標之列。深證地產指數(399241)成為房價晴雨表,2014和2015年分別大漲70.04%和61.25%,今年年內雖有12.62%的跌幅(截至本周五數據),表現仍強于深綜指(-12.98%)和滬綜指(-13.33%)。
其實,A股早已呈現出結構性牛市特征。深綜指2012至2015年的年度漲幅分別是1.68%、20.03%、33.8%和63.15%,去年牛市峰值是3157點,最新收盤價是2009.29點,均高于2007年的峰值1567點。這幾乎是樓市結構性牛市的翻版(一二線城市房價上漲,三四線下跌)。相比之下,滬綜指的6124點繁華,則是全球共振的資產泡沫下的蛋,是被中石油、工行和神華等超級權重股泡沫所吹大的。類似景象只有在下一輪經濟繁榮和周期產業過熱時才能出現。
樓市股市雙殺 資產荒成常態
8月份,滬綜指上漲3.56%,在全球主要股指中漲幅位列第十,上漲主因有三:一是美股三大指數均創歷史新高,國際市場預期各大央行將繼續量化寬松政策;二是A股超跌反彈需求強烈;三是各地地王頻現和搶房潮重來,再加上恒大加入萬科控股權之爭,刺激地產股走出龍頭風范。
進入9月份,全球股市利空增加。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A股的制度熊市仍在發威,南京和武漢等二線城市限購引發的樓市新一輪調控已出現。地產利益集團負債表改善,短期崩盤無憂,投資速度難免要下降。這將打壓周期股的反彈勢頭,虧錢效應和熊市預期仍是壓在股民心頭的陰影。
當樓市調控收緊,場外資金是否會大舉進入股市?答案是“否”。上海搶房潮中,主力多是賣舊買新的換購者和快進快出的投機者。當下,金融當局聯手去杠桿,包括險資在內的場外增量資金踩黃線搶先舉牌公司的“早上車”紅利淡去,未來將面臨“有錢無處投和越投越虧損”的日本式長通縮困局,資產配置荒將是常態。
謹慎來看,諸多宏觀調控舉措仍在試圖以逼死空頭的方式,讓居民負債表加杠桿來高位接盤房價,從而減輕地方政府和房企銀行的負債表壓力。這是四個窟窿一個蓋的無奈之舉,更是朝三暮四的療饑策略——居民需求一旦透支,未來的新房和新地賣給誰?未來,樓市泡沫破滅的預期將增強,滬綜指因為周期股占比重過大,或將低位徘徊,慢牛和慢熊的預期輪轉速度將更快,從而令場外資金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