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雄,前華夏基金首席投資官,去年年初辭職,當年6月自創百毅資本,前后發行私募產品7只,現6只已清盤;
陳揚帆,被媒體譽為基金男神,去年年初離職,隨即創立猛犸資產,當年3月開始,前后發行私募產品31只,現7只已清盤;
曹劍飛,前中歐基金投資總監,今年4月離職奔私。業內介紹,因其公司源實資產挖走東家大量客戶,引發與董事長竇玉明的齟齬。
......
他們都可謂明星基金經理。
失落背后的細節
王海雄,4年多時間,從管理一只基金到同時管理四只基金,從20億管理規模到280億管理規模(對比:澤熙資產約300億),從一名基金經理到華夏基金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投資副總監、公司首席投資官,期間又榮獲明星基金經理獎、金牛基金經理獎。
現在,卻演繹了公奔私后水土不服的經典案例。
去年發行的7只產品,6只已提前清盤。僅存獨苗百毅成長1號證券投資基金,也正面臨基金經理流失之痛。
今年4月5日,百毅資本一紙公告,旗下長青1號和成長1號同時變更基金經理,前者由王海雄和鄧彬彬變更為王海雄和閆小龍;后者由鄧彬彬變更為閆小龍。
鄧彬彬,原華夏基金基金經理,跟隨王海雄出走不足一年,即分道揚鑣,于2016年4月加入國投瑞銀基金專戶投資部。
不到三月,變更基金經理的長青1號提前清盤。
陳揚帆名聲鶴立始于2014年上半年,其以管理基金獲得季度冠軍、上半年亞軍等榮譽,確立了自己的行業地位。
但在“私奔”一年后,陷入從業以來的最大質疑,投資人今年3月對外爆料:陳揚帆在沒有做任何信披的情況下,通過非常規方法提取業績報酬過億。
隨后,基金業協會介入調查,稱支持投資者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并將根據調查結果,堅決查處違反法律法規和自律規則的行為。
現在,猛犸資產七只清盤產品中,六只托管人是興業證券[-1.23% 資金 研報]。
產品清盤事小,行業口碑毀壞事大。
而新財富第一的常客G,則在喝下午茶時,感嘆和陳揚帆的不快。
“他陷入麻煩時,我曾幫忙托人,事了,陳對幫忙之人并無感謝——當然人家家大業大也不需要這點感謝,但這總是個禮節吧”。
隨后發生的事則更讓G氣惱,“事后我去上門路演,陳揚帆當面說,其實我現在也不是很需要什么賣方服務。”
G當時差點當場罵娘。
曹劍飛,則先后在泰信基金、華寶興業基金、農銀匯理基金擔任基金經理和投資總監一職,任職農銀匯理基金期間,其掌舵的農銀匯理行業成長基金五年多時間累計收益率排名市場第一,名聲大噪。2014年4月加入中歐基金后,擔任投資總監和事業部負責人,再度成為焦點。
由于“奔私”的基金經理從公募離職在到在基金業協會備案需要一個過程,尤其在新規之后,“奔私”進程明顯拉長。從今年現身的“公奔私”來看,不少是去年就已經離職。而曹劍飛轉身過程則相當迅速,兩個多月已經搞定一切。
曹劍飛所在私募名為上海源實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曹劍飛擔任董事長,也是其法人。有意思的是,這家私募于2014年7月29日就已經成立,并于2015年1月29日完成登記備案,且已經發行云飛源實對沖1號等多個產品,免去了新規后提供法律意見書的麻煩。
“早已身在曹營心在漢,挖公司客戶,引發不滿”,中歐內部人士介紹曹劍飛無縫切換奔私產生的齟齬。
行業背后的亂象
曾有人說過,委托理財是僅次于婚姻的信任關系。
投資者把錢交給基金管理,不僅需要的是一位有經驗的基金經理,更需要一位將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基金經理。這關乎投資的成敗。
首先,有職業道德的基金經理能夠避免基金不必要的損失,比如損投資者利益而肥自我的“老鼠倉”,比如過分頻繁交易,致使費用升高等。其次,有道德的基金經理,能“信得過”,這樣才不會在最不恰當的時候“中途下車”。唯在事前經過仔細的考察,對其職業道德“信得過”,才能在最困難的時候不離不棄。
投資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市場起起伏伏,業績升升落落,這種信任顯得尤為重要。事前對其職業道德的考察也是定性研究的重要一塊。
而現狀呢?按基金經理的調侃,公募賣基金時,還是喜歡有名校和博士為噱頭的,最好名片加個CFA三級。
懂不懂沒關系:一看出身(名校),二看職務,三看淵源,四看媒體見報率,五看是不是能在海里有人脈的,六看文字是否激揚澎湃,撼心動肉。
賣金融產品跟其它的賣貨不一樣,它得是先賣人,樹立了市場知名度、認可其投資理念又有第三方對其投資人品獨立評價或背書的話,客戶買單不是難事水到渠成——但當前,第三方職業道德考察是缺失的。
分析背后亂象成因,機構心生感嘆:現在誰不是想賺快錢?
比如現當下,各家券商研究所所長正感嘆天風證券的豪氣。
天風計劃配二十多個首席,四處挖人逼得有券商上競業協議。但天風所開薪酬太驚人了,有的人不惜賠償也要走。
有所長介紹,“我們這有個年輕人很直白地說,想在天風掙兩年錢快速實現財務自由,然后就不干了”。
到底天風開價有多高,只有一年研究經驗的年輕人,開出5萬以上的月薪。
這行業只有贏家和輸家的差別,所以如果現在有個機會當贏家,為何不做?本來是個個體差異極大的行當:2%的人賺了80%的錢。
“這個社會過去10來年的經驗表明,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眼前如果有錢掙就把這錢掙了,這是最優的策略。有錢了才有資本,而且后面你還有沒有這個命掙到這個錢也不知道。屌絲07年掙到錢那07年就能買房上車,如果07年沒掙到就只能等13年15年了,這中間差了多少?如果13、15年還沒掙到,就只有考慮回鄉下種地了。”機構間的討論總是很直接。
聽著動輒就賺上億的故事。實體行業里,干到40歲才算資深工程師,年薪也很少說動輒百萬的,金融行業年薪百萬是特別隨便的事。
但賺快錢還可以持續嗎?
曾經,銀行吸實體的血,民生銀行[-0.54% 資金 研報]行長洪崎2011年還感嘆,賺錢賺得都不好意思了。
現在,幾年不到,五大行凈利潤已逼近零增長。
有一種看法是,現在的金融業,跟07年的實體是一樣的。行業的高點已經見到,聰明一點的得趕快找一個穩定的地方。
上周,華泰證券[-1.56% 資金 研報]社會服務業首席分析師薛蓓蓓告別資本圈,同樣學習陳揚帆、王海雄,發了封公開信。30出頭的美女首席,宣稱看到了人性。
而文末,卻想再貼三段話,分別來自大行首席分析師、新財富第一、券商研究所所長。
牛市,就是過程中所有人都有浮盈,最終少部分人實現盈利;熊市,就是過程中絕大部分人都是浮虧,最終大部分人虧損出局。
我曾想做股神,現在越來越明白,是市場讓我們賺錢,我們應該將自己放在容易賺錢的市場,而不是盲目提高自己的能力。我也試圖跟客戶解釋這個道理,結果客戶都跑了。要做投資的人承認這個道理很難,因為承認了似乎不專業,但這是事實!
如果一個人入行沒幾年,在30歲就能成為老司機,或許是這人天賦超常,或許是這個行業出現了異常,所以應該感恩父母或者感謝行業提供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