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7日為“世界消貧日”,也是我國第四個全國扶貧日。這一天,應貴州中煙之邀,來自全國的多位知名攝影師落地貴州,走進晴隆,共同探尋和見證晴隆縣脫貧之路。
活動合影
地處云貴高原中段的晴隆縣,山多地少,峰高谷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同時也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區農業縣。雖常年雨量豐沛,但受地質結構影響,難以蓄水,人畜飲水長期依靠小水池、小水窖,生活條件艱苦,經濟來源十分有限,仍有大量村民徘徊于溫飽線上,離脫貧奔小康還有較大距離。
晴隆地貌
2015年,貴州中煙與晴隆縣結成幫扶對子,竭力幫扶晴隆全縣脫貧。截至2017年初,在基礎建設、產業發展、文化建設等方面直接投入資金近4000萬元。項目覆蓋村組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農戶收入也有所增加,2016 年重點幫扶的文豐村脫離貧困村列。
盛裝的村民走在修葺一新的村道上
此次活動正值黨的十九大喜慶召開,七天時間,攝影師們走進晴隆縣光照鎮、沙子鎮、大廠鎮的多個村落以及24道拐、史迪威小鎮、三望坪草場、安南古城等景區進行實地采風,記錄下晴隆秀美的自然風光、純樸的民風民情,同時也深入了解了國家級貧困縣晴隆在各界幫助下如何借助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故事。
新益村鄧書記(右)在煙葉烤房前介紹駐村幫扶情況
鄧貴方是貴州中煙的一名老員工,2016年被遴選為光照鎮新益村“第一書記”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他介紹道:“過去兩年,我們以黨建為引領,用產業做抓手,研究制定脫貧攻堅方案,在新益村大面積種植煙葉。如今,煙葉基地達到2686畝,產值上千萬。無論是從種植面積和銷售量來看,新益村都成為晴隆縣名副其實的‘烤煙第一村’。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4600多元,2016年人均收入就達到了5900多元。看到產業開花結果,百姓逐步脫貧致富,心里滿是成就感。十九大開幕當天,新益村貓貓井組的村民和干部在新落成的活動室一起收看大會,第一時間學習最新精神。”
攝影師團隊在新落成的村民活動室前合影
東方紅村的副主任龍江曾外出打工二十余年,后回鄉種植吊瓜,如今已是村里致富帶頭人之一。“浙江農科院和晴隆科技局在東方紅村試種吊瓜成功。于是2013年我回到家鄉租了200畝土地開始進行種植。現在畝產量約300斤,最低收入6000元,一年下來能收入一百多萬。如今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且扶貧建設讓東方紅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全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龍主任介紹說。
龍主任在向攝影師們介紹吊瓜產業
來自山西的攝影師樊麗勇表示:幾天采風下來,我們看到最多的和聽到最多的就是晴隆縣的嶄新變化。扶貧,是一種責任和擔當。貴州中煙邁出的每一步,都承載著一家煙草企業決戰貧困的壯志豪情,承載著貧困群眾渴望同步小康的夢想。我們也希望用我們手里的相機記錄下村民們喜笑顏開的景象,推介當地旅游資源,讓更多人知道和了解晴隆,也算是為文化扶貧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
布依族婦女在制作民族服飾
晴隆縣光照鎮鎮長龔堯說:“通過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晴隆縣許多地方的河水變清了,花木更繁盛了,居民生活越來越好。“我們要擼起袖子加油干,把自己的生活搞好,把家鄉建設好,以嶄新面貌喜迎十九大,讓晴隆開出新花。”
攝影師們在山頂拍攝晴隆新風貌
脫貧攻堅戰任重道遠,貴州中煙將一如既往地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煙草行業精準扶貧的戰略部署,以產業扶貧為導向,強化優勢特色產業項目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和時代要求的脫貧攻堅之路,實現貴州與全國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