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新理財雜志社、《新金融觀察》報、國家銀行業科技信息安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金融發展峰會組委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金融發展峰會”于11月5日在北京舉行。中國銀行(3.370, -0.01, -0.30%)戰略發展部、國際金融研究所副總經理宗良出席并發表演講。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宗良:說經濟“新常態”,大家可能有點誤解,一常態是不是就搞得慢了?不是,本來應該就是這個樣子,過去走得太快,不能按照過去的觀點再看今天和未來,理解這個概念就是高速變成中高速;結構方面優化升級,把發展的動力給調一調,就像我們開車一樣,把原來的舊發動機給改造升級為新的高端發動機,這樣才能做好。
這時候創新很重要,五大理念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的,就是創新,然后放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整個政策的思路是適度擴大總需求的時候加快推進改革。這就出現一些問題,當前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哪幾個問題呢?
第一,當前最特殊的問題是穩增長的問題,保持經濟平穩增長,這是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其他各方面的基礎。
第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著力于中國的轉型升級問題。
第三,“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為主的對外金融開放,解決的是中國經濟發展與全球化的問題。
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挑戰,有幾個角度值得關注。
第一,去產能進程可能會推動信用風險的攀升。
第二,去產能過程中可能會使不良資產有所增加。
第三,去庫存過程中需要防范市場風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銀行帶來機遇與挑戰:
1、銀行在支持國家發展戰略的同時,獲得了拓展自身業務的機遇,有助于銀行做大做強。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金融脫媒和企業走出去,為商業銀行在全牌照經營和加大海外布局方面提供了機遇。
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梳理、轉移、淘汰產能過剩行業,長期來看為商業銀行提供信貸資產優化的機遇。
4、短期內產能過剩行業風險釋放,銀行不良貸款上升,資產質量下降。
5、不良資產擠占盈利空間的同時,增加了銀行化解不良和管理資本的壓力。
6、以業務流程來重構現行組織架構,銀行傳統經營理念和體制受到巨大沖擊。包括互聯網金融也會受到巨大的影響和沖擊。
這時候該怎么辦?銀行在整個實體經濟發展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要支持供給側改革。
1、銀行支持“三去”,有針對性地支持過剩產能跨境轉移。
2、幫助企業降成本,實現銀企共贏。
3、助力經濟社會發展補短板。
未來幾年金融創新五個最重要的領域:
1)整個中國金融機構圍繞著服務實體經濟、中國的產業升級開辟創新。投貸聯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當然,這個過程中,包括項目管理中的債轉股,可以為轉移升級提供一個比較好的條件,但不要把債轉股簡單地理解為就是解決點不良,那個檔次太低了。
2)以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為主導的,整個巨大的創新領域。因為在這塊的創新空間,隨著匯率市場化和資本流動,將會伴隨著大量的需求。舉個例子,我這個錢到外面想買點東西能不能行?將來都要有一種合理的方式能夠讓大家實現,同時又有利于平衡中國整個資本流動和匯率,這才是有意義的。這塊將來會誕生大量的需求,也需要銀行提供巨量的產品創新。
3)綜合經營。企業和個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也是多元化的。過去我們的管控存在著差異,比如說到一般金融機構時,想多加一個金融領域可能比較麻煩,但互聯網金融機構很快時間內就實現了綜合經營,如何把這些最終平衡下來,能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服務,是未來創新一個很重要的領域。
4)人民幣國際化。匯率這么波動了,大家心里越來越不踏實,但匯率的波動是短期的,人民幣國際化是長期的,想當年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國務卿基辛格說了三句話非常厲害: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誰控制了貨幣誰將控制整個世界。人民幣如果不國際化,“一帶一路”是很難搞成的。我們搞個紅紅火火,剛差不多,一個美元來個加息周期,就把我們全部收益泡湯了。所以,沒有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戰略很難實現,因為你沒有辦法支撐項目損失、成本變化等。沒有人民幣國際化,你有的那點錢還不是真正的外匯,你的錢還沒有達到真正的位置,因為別人說了算。
5)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這幾年在中國發展得很快,中國和美國的互聯網金融有一些差異,路徑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黨中央、國務院也很重視互聯網金融以及“互聯網+”方面的發展。要想發展,必須成為有創新力的國家,將來在國際競爭中才能有一定的地位。過去每一次的科技革命或技術創新都是發生在西方國家的。我們期待的是,互聯網及其“互聯網+”革命發生在東方,中心在中國,這樣才能為中國的快速發展提供巨大的動力。
4、提高不良資產管理能力,緩解成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