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好的投資渠道,多數銀行理財資金流入了房地產領域,在房地產整體調控的大背景下,為了避免風險,銀監會在近日召開的三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不得不針對房地產領域的金融風險再做要求。
會議指出須嚴控房地產金融業務風險,嚴格執行房地產貸款業務規制要求和調控政策;審慎開展與房地產中介和房企相關的業務;規范各類貸款業務管理,嚴禁違規發放或挪用信貸資金進入房地產領域;加強理財資金投資管理,嚴禁銀行理財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領域;并加強了房地產信托業務合規經營。
有觀點認為,年初以來的銀行信貸政策及房地產政策促使房價及房地產市場膨脹,導致金融資本及信貸資金大部分投向房地產領域,而其他行業資本流入嚴重不足。不過,銀監會的此番“技術性踩剎車”是實質生效還是流于形式,業內人士認為,仍將有待進一步的觀察。
何為違規尚無具體規定
會議的內容提到了兩個違規,一是“嚴禁違規發放或挪用信貸資金進入房地產領域”,二是“加強理財資金投資管理,嚴禁銀行理財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領域”。
根據《投資者報》記者從管理部門了解到的信息顯示,何為“違規”目前尚沒有看到有新的細則和文件來指導業務的具體操作。
據悉,目前銀行理財集中登記、信息披露、理財托管結算、理財大數據庫建設和理財研究、創新、咨詢評價等主要集中在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理財中心”),不過,理財中心雖然名氣大,成立時間卻不長,據悉,該中心由中債登發起,經銀監會、財政部批準,于今年成立。
而在理財中心登記管理的銀行理財產品又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各大行私人銀行的定制化產品,這類理財可以先行發售或投資,后登記;另一類是面向普通大眾的一般個人理財,這類產品則需要提前在理財中心作報告,報告通過后才能發,發了以后再登記。
“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通過理財中心的平臺報告銀監會,銀監會也通過理財中心的平臺看產品。”知情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介紹,針對日前的銀監會三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在登記和監測端目前尚沒有看到具體的要求,工作仍在正常進行。
喊話地產降溫
那么,銀監會的此番政策發聲又是因何而起呢?這從中債登發布的《中國銀行(3.390, -0.02, -0.59%)業理財市場報告(2016上半年)》便可見一斑。
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有13.06%的銀行理財資金流向了房地產,規模占比從去年的第三升至了第二,共計2.09萬億元。而2015年年末,銀行理財投向實體經濟15.88萬億元,其中投向房地產的占比僅9.68%,即余額為1.54萬億元。這也就意味著,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資金流入房地產行業新增了5500億元。
無形中,銀行資金對地產的偏愛也推高了本輪房價和房地產市場的膨脹。“買地買房都有銀行的資金,銀行資金不僅在消費端加杠桿,在土地市場也存在違規放款行為,包括土地拍賣保證金、土地出讓金等,還有理財資金通過信托等方式進入房地產。”
分析人士認為,政策調整的一大原因是,今年對公信貸投放的重點領域之一房地產遭嚴控。
“房地產金融市場的瘋狂使得監管層不得不為市場降降溫,有利于預防爆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也符合10月開始的遏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調控。”
而隨著銀行理財產品業務監督管理越發規范,對相關數據指標的跟進、監測和研究,監管層對銀行產品的后臺管理也越發嚴格。
資金或流向基建
業內預計,此項政策“預警信號”明顯,更有利于國企以及大型房企的規范發展,房企的兩極分化也將繼續加大,進入盤整期。
而有觀點認為,不良增高的銀行業也在“趨利避害”,由于缺乏其他投資主體,銀行對地產的加碼導致金融資本及信貸資金大部分投向房地產行業,而其他行業資本流入嚴重不足。
與此同時,銀行似乎還是很難將錢借給實體的企業,部分銀行將支持對象轉向了基建。有銀行明確最新貸款政策,凡是國家發改委、省發改委審批立項的國家級、省級和區域重點建設項目(含PPP項目),審批權按額度一律下放省級分行。
方正證券(7.430, -0.10, -1.33%)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表示,隨著房產銷量下滑,中國經濟將面臨下行壓力,而要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所提到的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或許得靠基建發力。
“基建更偏民生工程。”而在此之前,銀行投入了大量信貸資源在與政府相關的項目領域,還有個人按揭貸款以及房地產。除此之外,根據理財中心的報告,上半年新發行理財產品以低風險等級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