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二手車電商:“上得山多終遇虎”)
對于杜絕調表現象,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沈榮顯然不太樂觀。他認為,目前中國的車輛技術監測比較成熟,但涉及里程之類的信息核查能做到的并不多,其實調表的事情在全球二手車市場都存在,而且這個問題至今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鑒。二手車電商平臺能做的就是承諾一定要真實,無法做到的就不要保證,要不然平臺建立的信任就給不法分子鉆了空子。瓜子二手車網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指出,該平臺對車輛的保證主要包含質量和車價兩個方面。首先是車輛質量的真實還原,其次是車價的市場情況。至于里程數,很難做到百分百檢測到。
行業潛規則:
嚴格檢測是空談
由于行駛里程對二手車價格影響很大,同一年份的車輛,里程比較少的會比里程多的賣高20%.因此,早在南都記者十年前進入汽車行業之前,調表在二手車行業就已經是一個潛規則。而且,它的技術門檻及成本都很低。無論是4S店還是修理廠,甚至是動手能力比較強的車主本身,都可以完成,且不受任何監管。
瓜子二手車直賣網一名負責人指出,對于個人調表車,該網站一直以來都全力篩除禁止上架。但這名負責人坦言,二手車行業目前存在著一個尷尬的事實,憑借國內目前的技術水平無法百分百辨識調表車,同時,車源相關歷史數據仍有部分并未聯網,也給篩除工作增加了難度。未來該平臺也將在評估師培訓方面加大力度,希望通過更多有經驗的評估師對調表車進行排查。
然而,今年以來,二手車電商平臺相繼出現差價門、調表門事件。雖然,熟悉二手車行業的人都知道,這些現象,都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潛規則。但看上去遵循嚴格檢測工序的二手車電商,實際暴露出來的B U G,卻不啻于是一個定時炸彈,一旦引爆,隨時可能讓平臺積累起來的誠信灰飛煙滅。
最近,南都記者登錄瓜子二手車直賣網,看到該網站上對車輛整體狀況都提供了詳細的文字信息及圖片供查詢,其中包括車輛的行駛里程數。而瓜子二手車直賣網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在檢測過程中,該平臺設立了五重“濾網”:包括車況人工核實、專業評估師上門259項檢測、銷售帶看環節、大數據調取車輛歷史保養、維修記錄以及過戶前專業復檢等等。
據買到“調表車”的孫先生透露,正因為他看到該二手車電商平臺對車況描述很詳細,而且還宣稱有“259項專業檢測”,貌似很規范,才決定在上面購買。事實上,對方的所謂檢測,就是有工作人員拿著手電筒,照了幾下車輛的各個部位而已,與其網頁宣稱那種專業檢測,存在很大的落差。他還告訴南都記者,自己家住客村,離二手車市場其實很近,早知道有這次的經歷,干脆直接到市場“淘”算了。孫先生強調,不管這次自己是否勝訴,自己都對二手車電商平臺交易徹底喪失了信心。如果下次仍然購買二手車,他會帶上一個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到二手車實體經銷商處選車。
某些C2C電商平臺
成為處理“問題車”重要渠道
一味追求業務規模,配套服務的精細度和資源投入卻遠遠跟不上,這也正是二手電商現存的漏洞。一名先后在某二手車實體經銷商、大型二手車電商平臺任職的人士,以“上得山多終遇虎”形容此次的瓜子二手車網調表事件。
他指出,不少C2C電商平臺,說白了就是將“跳蚤市場”模式擺上網,平臺只負責接洽買家、賣家雙方,既無責任又沒有能力保障車況,遲早會“露餡”。該人士甚至指出,現在很多二手車行、車主,都已經將這類平臺作為處理問題車的重要渠道。他透露,此前曾經有位車主開著一輛2012年上牌的廣本奧德賽,到他所在的大型電商平臺處估價。根據行情價,一般報價在12萬元左右,但是經過他檢查,該車為一輛重大事故修復車輛,市場收購價僅在9萬元左右。據他了解,該車主后來將車放在人人網上,居然還以12萬元成功賣出。他接觸過的另外一名車主,開過一輛市場行情價格在60萬元左右的二手奔馳GL過來估價。該車曾經嚴重涉水行駛,并有拆車記錄,發動機也大修過,他給出的正常收購價為50萬元左右,車主嫌價格太低就將車開走了。后來,他從瓜子網的一名好友中了解到,該車在該平臺上以57萬元賣出。
評估師太嫩
導致問題車頻頻“漏網”
缺乏經驗豐富的評估師人才,是部分二手車電商平臺的一大硬傷,也是導致問題車頻頻“漏網”的一個主要原因。
千里發名車匯資深評估師阿杰告訴南都記者,他在收購個人車輛的時候,有時也偶爾發現客戶調表,尤其是過戶次數較多的車輛。所以,在他看來,尤其是大型二手車實體經銷商,由于有眾多經驗豐富的評估師,會相對降低問題車流入的風險。同時,由于現在各品牌4S店、大型二手車行的吸引力較大,經驗豐富的二手車評估師,基本上會選擇在這兩種實體店任職。
一名業內人脈廣泛的資深人士更告訴南都記者,目前二手車大型電商平臺中,主要面向二手車商家類的電商平臺,由于擔當行業使用工具性質,并非針對個人客戶,準入門檻會相對較高。因此,車況把關方面相對較強。但對于那些完全針對私人交易的C2C二手車電商平臺,人才儲備就明顯弱得多。他手下曾經招過幾名應屆畢業生,由于能力經驗達不到他所在電商平臺的要求,結果紛紛到了一些擔任二手車私人交易中介性質的電商平臺任職,對問題車輛看走眼,不具備較強分辨能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鏈接
今年以來二手車電商典型案例
2月份:背靠平安集團的平安好車宣布關閉門店、遣散員工。按照中國平安的說法,平安好車和平安產險是進行業務整合。但是,市場上更愿意將這一次的業務整合看作是平安產險將平安好車“吞并”。
3月份:51汽車被投訴發布虛假信息。消息不對稱以及虛假宣傳,將人們對電商平臺的信任進一步降低。
大型二手車電商平臺車易拍在央視3·15晚會被爆“賺取差價”。雖然涉及到行業普遍存在的潛規則,但承諾不兌現,也反映了電商平臺的一大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