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消息稱網絡版“銀聯”即將在年底上線。據悉,央行已原則上網聯整體方案框架,計劃今年年底建成,屆時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模式將被切斷。
對此,業內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網聯將打破現有的三方模式,承擔集中清算職能,監管意圖明確,重點掌握資金流向。而備付金統一托管可能對支付寶、財付通等大型第三方支付公司有所限制,但也會帶給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公平競爭的機會。
功能:不做支付,重點掌握資金流向
據媒體報道,網聯建成后,所有第三方在線支付都將通過網聯平臺進行。此外,中行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董俊峰或將出任網聯總裁,并作為具體負責人與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一起牽頭籌建網聯。
事實上,“網聯”并非網上的發卡機構,只是一個清算平臺,類似于銀行間的大小額清算系統,并不做支付。據悉,網聯平臺的入股方只有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行不入股,銀聯亦不參與,以確保各類型市場參與機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使得支付機構在業務處理、業務價格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業內普遍認為,建設網聯平臺的最大意義在于切斷大量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解決第三方支付機構多個備付金賬戶、資金賬戶的關聯關系復雜且透明度低等痼疾,回歸支付和清算相獨立的業務監管規則。
據了解,在現有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中,同一支付機構除了在備付金存管銀行開立賬戶之外,還可以在多家備付金合作銀行開立賬戶;同時一家銀行也將對接多家支付機構。在此模式下,支付機構用戶的支付清算,實際上是該支付機構內部的資金流轉,其信息隱藏在支付機構內部。監管機構只能看到銀行賬戶金額的變動,看不到資金流轉的詳細信息,這就暗藏違法違規的隱患。
招商銀行(17.140, -0.04, -0.23%)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萬釗分析指出,網聯成立后,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的業務將遷移到網聯平臺處理,支付機構內部的跨行資金流動必須經由網聯平臺清算,將改變支付機構通過客戶備付金分散存放變相開展跨行清算業務的情況,網聯可以掌握支付機構的資金流向的詳細信息。
有支付人士打了個比方,網聯平臺像一個楔子,打入了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銀行之間,并將兩者徹底劃分開來,而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銀行面對的都由“N”變“1”,由網聯承擔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集中清算職能。
萬釗表示,此舉就是央行向第三方支付機構發出信號:“你們的業務格局我不改變,但是你們的資金流動,我要看得清清楚楚。”
影響:統一托管備付金,支付機構“受傷”
除了直連模式的改變,網聯平臺統一托管備付金也將重拳直擊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痛點。盡管具體操作方案尚未公布,但是根據今年4月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通過的議案顯示,網聯還將統一技術標準和業務規則,并為客戶備付金的集中存管提供支持。
所謂備付金,又稱為沉淀資金或準備金,第三方支付備付金是指存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為即將產生的支付交易在銀行儲備的準備金。比如在網購時,用戶已經支付的貨款、尚未確認收貨時,這部分貨款就是沉淀在第三方支付機構中的備付金。
這部分金額巨大的沉淀資金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平臺會產生一筆較為可觀的利息,這也被視為重要的“隱性收益”。而隨著網聯建設的推進,備付金利息支出將被逐步取消,引導支付機構回歸支付本質。
備付金不僅能產生“隱形收益”,而且是第三方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談判托管協議的利器。統一托管后,大型支付機構很可能“受傷”,中小支付機構反而從中獲益
昨日,資深支付人士劉永燦向南都記者道出個中因果,此前大型第三方支付機構憑借市場優勢,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備付金在托管銀行積存,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就是變相存款,非常有吸引力。為了吸引存款,銀行會愿意降低每筆支付的結算費率,或者用備付金產生的利息來抵扣。由此,越是大型支付機構,也越能在備付金上賺取利益。
“一旦接入網聯后,網聯原則上是一個中立機構,其他第三方和銀行都不得入股,原則上是每次交易都有費用,大型支付機構對銀行清算業務的議價優勢將不復存在”,劉永燦進一步表示。現在缺少監管的這一環,將被網聯補上,換言之,此類公司在備付金上多賺錢的門路也被堵上了。
此外,融360分析師馬郢也向南都記者表示,網聯建成后,第三方支付公司與銀行之間不再各自議價,而是執行網聯制定的統一費用標準。這對于支付寶、財付通等大型第三方支付公司可能有所限制,但也會帶給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公平競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