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二季度以后,雖然股市持續震蕩,但似乎有種跌不動的態勢出現,于是也就不斷有人對后市表達了樂觀的看法,如“千點翻轉”、“五百點上漲”等。雖然這樣幅度的行情迄今都沒有出現,但由于股指多少還是有所走高,也就有了“吃飯行情”的說法,特別是到了7月份,大盤突破了3000點,這就強化了人們對于“吃飯行情”的預期。但是,很可惜的是,在指數摸高到3069點后,多方再也沒有力量推升大盤了,在本周,指數上沖到3057點后出現跳水,本周低點見到2968點,這樣就基本吞噬了近一個月來的漲幅。有人戲稱,“吃飯行情”變成了“買單行情”。
不少人將本周行情的下跌歸咎于傳聞中的銀監會有關加強理財產品監管的政策。其實,鑒于去年股災的教訓,銀監會在去年下半年就在著手研究對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規范化要求,今年年初寶能系大舉舉牌萬科事件發生后,有輿論質疑寶能系的資金來源,同樣也涉及到了銀行理財產品的使用。在這背景下,有各方面加快相關政策的制定是很自然的。當然,從某些渠道傳出來的理財產品“新規”,還是比較嚴厲的,包括禁止銀行理財產品投資分級產品,禁止投資股權及股權收益類產品,銀行非標產品只能走信托通道等,而這些與現行的做法在很多方面是相悖的,這樣也就有人擔心:如果這一“新規”得以落實,股市將出現大量資金離場,行情必然下跌。
果然,本周三股市的確是大跌了。不過仔細看看下跌品種的構成,不難發現其中似乎也有些蹊蹺。舉例來說,銀行理財產品如果被用于買股票,通常都是選擇績優股、白馬股,像寶能系,買的就是萬科這樣的大藍籌股。如果這些資金將來要撤,那么似乎是應該這些股票首先開跌。但是,此間下跌的主要是中小市值的題材股。這就表明,有關理財新規的傳聞,雖然對市場人氣,的確是構成了一定的打擊,但由于它還只是一個正在研究中的文件,遠沒有到可以落實的階段,所以不至于對具體的股票產生直接的打壓。而與此同時,本來股價就不低,而監管部門也在以不同方式提示其風險的中小市值股票,這個時候就找到了大跌的理由,或者說有了一個下跌的契機。于是資金大規模退出,導致了行情龍頭缺失,進而市場全面下跌。而更加深層次的原因則在于,受到基本面的制約,行情本來就難以有效向上突破,3000點上方阻力很大,這次好不容易站上了3000點,卻再沒有能夠放量,大盤進入了膠著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消息面對行情的影響就很大了,如果有利好,那么大盤也許能繼續沖一下,上試3100點,如果沒有利好,相反還有利空,那么就會出現大幅度的下跌。而從現實來看,這次傳聞中的理財新規,給投資者的印象在客觀上是偏利空的,因此后市大跌也就是必然的了。
現在七月份的交易已經結束,整個一個月,大盤基本處于原地踏步階段,從目前的盤面來看,還找不出能夠有效刺激股指重新走強的因素,因此行情需要一段時間的整理。短線3000點就是一道坎,沒有多次的反復拉鋸,恐怕是難以實現突破的。因此,時下的投資者,不應該奢望有什么大行情,這次“吃飯行情”的落空,已經給了大家不小的教訓。說到底,在實體經濟還很疲弱的情況、管理層又是以強化監管為主要任務的背景下,股市的主要格局只能是震蕩整理,而非開啟大的上漲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