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回應老年群體的期待,是銀發經濟的核心目標。
為回答好這一必答題,推動北京市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并為全國銀發經濟樹立“北京樣本”,3月21日,由北京市民政局指導,北京養老行業協會主辦,量子之歌、民生智庫承辦的“北京市銀發經濟需求調研研討會”在量子之歌總部召開。
主管部門、與會專家、企業代表及銀發人群特邀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精準挖掘首都老年群體的真實需求。“北京市銀發經濟需求調查報告”籌備工作同期啟動,該報告將重點關注北京老人在養老健康、文體旅游、就業與社會參與、金融等領域的核心訴求,為產業發展和政策制定提供決策參考。
民生智庫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包啟挺在會上介紹稱,2024年,全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500萬,較2023年新增20萬人以上,針對這一規模龐大人群的需求調研不僅是保障老年群體生活品質的基礎,也是首都經濟發展的需要。他指出,本次調研的核心是“三大人群”——首先是60歲以上的銀發族,他們的消費偏好和生活需求日益多元化,需要精準分析;其次是銀發族的子女,尤其是需要代為決策消費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第三是“備老族”,即50-60歲即將步入老年的群體,他們的消費行為可預測未來的銀發經濟趨勢。
我國老齡化仍處于“輕老階段”
原民政部老齡工作司司長俞健良稱,雖然我國老齡化增速較快,但也應該清晰地認知到,目前我國仍處于“輕老階段”,即半數以上的老年人口是60-69歲的活力老人。
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60-65歲的低齡老年人口規模約9000萬人,他們的財富儲備相對充足、社會保障較好,消費意愿強烈,涵蓋康養、護理、旅游、適老化改造等多個細分領域。
“目前社會上有一種誤解,認為銀發經濟就是養老院,實際上我們應該打開視角,銀發經濟不僅是養老產業和養老服務,還應涵蓋健康、安全、精神文化和社會價值實現等多維需求。”俞健良指出:“如何提升活力老人的生活品質?如何提供更符合市場需求的適老化產品?如何讓老年人‘既能消費,也能創造價值’?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科學調研找到答案。”
新銀發群體精神文化需求凸顯
“銀發新青年”、“年輕老年人”、“活力老人”……這些不同的稱呼有個共同的指向,就是離開了原來工作崗位,但是依然褒有良好精力、體力,并且在一些專業領域有著豐富經驗和知識積累的60歲以上人群。
量子之歌執行總裁施廣強分享稱,為充分滿足上述人群在精神文化領域的多元需求,量子之歌旗下千尺學堂在線上先后推出書法、八段錦、站樁、鋼琴等課程;在線下推出景德鎮、武當山、青城山等游學產品,并在北京落地“四季千尺”品牌社區老年學堂,一站式提供銀發學習、旅居養老、游學養老等綜合服務。
量子之歌教育集團CEO秋伊表示,千尺學堂愿與行業一起,通過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推動全社會對于銀發群體精神需求供給的分辨能力和認知度,她同時指出,銀發人群的精神追求是一個值得長期深耕的事業,千尺學堂堅定地看好這一賽道,愿意通過長期深化運營,以“公益+普惠+市場”、“線上線下一體”、“學習+游學+旅居+康養”等為特點,形成覆蓋更廣泛銀發群體的高質量綜合服務,打造銀發服務的“北京模式”。
原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郝福慶表示,銀發經濟是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領域,隨著銀發經濟相關政策的出臺和落地,全社會對銀發經濟的認知在逐步增加,而此次調研正是促進老年人精神文化等類別消費、完善產業布局的關鍵一步。他認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需共同努力,以數據為支撐,推動銀發產業健康發展。
銀發經濟還應重視“老有所為”
推進活力銀發群體“老有所為”也是銀發經濟的重要一環。目前,千尺學堂為有精力、有意愿的“銀發達人”提供了分享特長的平臺,鼓勵他們擔任志愿者或專職老師,以自身特長幫助他人實現興趣與價值的提升。
退休人員李莉作為銀發人群特邀代表參加了研討會。今年2月,她應聘千尺學堂“時光合伙人”銀發志愿者的面試畫面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成為銀發經濟“老有所為”的生動注腳。
施廣強說,千尺學堂銀發志愿者既是老年群體的一員,也是銀發事業的同行者,在未來的銀發用戶調研、老年學堂線下活動中,她們都將作為銀發人群代表對我們的課程體驗,服務產品進行監督,同時貢獻獨特的同齡人洞察、為銀發事業的未來發光發熱。
研討會最后,千尺學堂銀發經濟智庫正式成立。施廣強稱,銀發經濟智庫將錨定服務高質量發展核心使命,充分挖掘老年智力資源,聚焦銀發經濟政策機制研究、行業發展研究、產業創新研究和內容創新研究等領域,通過構建“人才+產業+服務”的一體化運營模式,實現咨政啟民功能,推動銀發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包啟挺總結稱,“北京市銀發經濟需求調查報告”的啟動和落地,將為首都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搭建供需精準對接的橋梁,同時,這也有利于北京充分發揮銀發經濟排頭兵作用,為其他地區銀發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