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自2013年《征信業管理條例》出臺到2021年發布的《征信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征信機構如雨后春筍,不斷涌出。截至2021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已完成企業征信備案的有134家。事實上,經營不易、有入有出,130+這個數字,已經維持了4年,已注銷備案的已達44家。
企業征信服務的國際實踐
13世紀的英國,從事異地貿易的商人就開始對客戶進行最基本的背景調查,客戶記錄經常被用于收賬工作。1830年,世界第一個征信機構創立于英國倫敦,它是一家企業征信類公司,負責調查商業貿易中交易對方的信用狀況和評價貿易商的信譽,可以說,征信的起源就發端于商業場景當中。
目前,國際上主要有三種小微企業征信服務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主導型,以德國為代表的“政府+市場”運作型和以日本為代表的行業主導型模式。
美國模式主要是由市場決定小微企業征信服務資源的配置。征信機構主要是針對市場和小微企業的征信需求,研發小微企業征信服務和產品。政府在制定小微企業扶持政策、征信法律法規等方面為小微企業征信體系建設提供良好的法律監管框架和公共信息來源。
德國“政府+市場”模式,主要是政府、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部門三方主導共同建立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統與市場化征信機構建立的私營征信系統雙軌運行,共同構成小微企業征信服務體系。這種模式下公共和私營征信系統共同為小微企業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征信服務。
日本的行業主導型模式,主要是行業協會建立信用信息互換平臺,為加入行業協會的會員提供個人和企業信用信息,通過建立會員內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實現采集和使用信用信息的目的。行業主導型的服務模式不以盈利為目的,只收取成本費。
由此可見,美德日企業征信服務模式數據采集、整理、加工具有相對統一的標準,各機構通過規模化經營或與其他機構開展合作,使得小微企業信用服務產品認可度高,應用廣泛。也為我國企業征信發展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借鑒意義。
關于揚長「補短」
同觀國內,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與市場化的征信機構錯位發展,互為補充,共同為小微企業提供征信服務,但現存問題也較為顯著:信息采集難度大,缺乏可持續性;征信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不能準確、客觀、真實地反映小微企業信用狀況;征信產品較為單一以及征信服務供給不足,無法滿足小微企業對征信服務的需求。
揚長——國家政策的鼓勵與支持方向。政策利好推動征信市場創新發展,增加征信應用場景和合規要求。2021年開年,央行下發《征信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折射出的是眼下中國新金融、新商業對于社會“基礎設施”需求的劇烈變化,以及征信行業在數字經濟的場景下會呈現怎樣的數字金融發展支點作用。逐步強調作為金融業的基礎設施,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壓艙石”之一,征信是我國數字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補短」——機構與業務的創新解法。微眾信科作為科技型企業征信機構,通過對國際先進經驗的借鑒和符合中國新金融、新商業時代的規律,在信用科技創新應用層面,做出了一系列KYB/KYC/KYD的探索和實踐。
首先,央行明確“替代數據”屬征信活動,對解決信用“白戶”金融需求以及在構建現代化征信體系中將發揮更重要作用。作為科技型企業征信機構,以企業經營相關數據為核心多維度全面揭示風險,是借貸信息的有益補充,這便是KYB,它的全名是”Know Your Business(了解你的經營)”。

圖1:微眾信科“替代數據”的應用
其次,微眾信科構建了以數據驅動、大數據分析為基礎的信貸體系,建立標準化的風險評分決策體系,實現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信貸智能風控,以“穿透經營和價值發現”為核心建立風控體系,為以銀行為主的信貸業務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持,這便是全流程一體化的KYC,它的全名是”Know Your 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戶)”。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微眾信科合作金融機構超過270家,服務超過850萬戶中小微企業,合作銀行授信超過4200億元。
此外,微眾信科不斷深挖企業經營相關數據,用121類,2800項+數據指標詳細反映了企業穩定性和經營情況,提供全方位的企業征信服務,實時在線輔助銀行、非銀決策審批。在KYC的基礎上,通過對指標數據的實時監控和分析,做到第一時間發現風險,這便是KYD,它的全名是”Know Your Data(了解你的數據)”。微眾信科認為,征信機構,作為廣義的金融基礎設施之一,作為數字新基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數據合法合規共享互通,對提升金融運行效率有重要影響。
自2014年成立以來,微眾信科始終堅持著普惠金融實踐者的初心,認為金融業不是唯一可以提供信用的信用交易場景,征信從商業場景中來,在金融場景中發展起來,終會擴大應用到商業領域。
從金融到商事,實現商業可持續
所謂寬門,就是簡單模式。所謂窄門,就是困難模式。這兩種模式,有著截然相反的走法。一個是進的時候很容易,但是道路越走越逼仄越晦暗;一個是進的時候很艱難,但是道路越走越寬敞越明亮。微眾信科選擇的信用科技組合拳——符合我國新金融新商業時代背景+堅守普惠+商業可持續,便是「困難模式」。
理想狀態下,商業場景中,整個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其供應和需求都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但受內外部因素影響,供應鏈會受到沖擊,發生錯配或失衡,這便需要商事征信服務——針對企業上下游具體場景,匹配相應的數字化信用管理解決方案,覆蓋商事信用服務前、中、后管理階段,節省企業信用管理成本,提升企業信用管理能力。通過客群細分和精細化征信需求發掘,今年4月已上線的微眾信科數字化商業征信解決方案,是企業征信從金融應用拓展到商事應用的有力實踐。通過基于企業授權,獲取企業經營相關信息,向企業提供商業信用風險可視化服務,包括國內征信報告、海外征信報告、征信數據API接口對接等基本征信業務服務,以及在基礎業務服務的場景增值應用的綜合解決方案。

圖2:微眾信科數字化商業征信服務平臺
微眾信科CEO耿心偉在接受專訪時提到微眾信科面向全量商事主體的商事征信服務時表示“所有企業未來的競爭,都不在于單個企業的競爭,而在于供應鏈的競爭。所以說你看世界500強也好、外資企業也好,都非常重視供應商的管理,非常重視它整個供應鏈體系。一切皆商業,商業產生錯配,錯配帶來風險,風險需要管控。”放眼國際,同樣面向商事主體,對標鄧白氏,利用其“全球數據庫”和龐大的客戶資源,針對小微企業開發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分、中小企業“胡佛分析”、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方案等征信產品。而在國內,微眾信科正在做的便是將企業征信從金融應用擴展到商事應用。
如果說觸達方式是改變的起點,那么由此帶來的用戶洞察深度增加、維度變化,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場景搭建和生態圈布局是服務進化的關鍵。當然,無論是交互方式的豐富、產品體驗的優化,還是運營和服務的全旅程重塑,大數據征信和智能風控都需要足夠強大的數字化能力作為底層支持。微眾信科找準技術與業務結合的落腳點中,洞察數字化機會、推進數字化進程、滿足數字化需求,逐步形成正向循環,實現企業征信的商業可持續。
誠然,征信行業誕生于商業領域,而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推動了我國金融領域征信的蓬勃發展與實踐應用;最終將隨著市場經濟和信用經濟的發展,涵蓋所有的商業(商事領域+金融領域)。同時,國家進一步鼓勵征信業的發展,深化“政府+市場”、“全國+地方”的雙輪雙層驅動征信發展模式,明確征信業發展將是構建全覆蓋社會征信體系的重要步驟,讓征信業在經濟活動中產生更大的價值,借助于數字化轉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征信行業發展之路,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