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1日,正值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秋節,“發展中國家棉花加工、紡織與貿易培訓班”(線上)結業典禮在武漢紡織大學舉行。武漢紡織大學湖北中歐國際職業教育培訓中心主任潘文星出席典禮并發表演講,武漢紡織大學工會常務副主席肖迪明、武漢紡織大學國際處、國際學院書記張尚勇、武漢紡織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和湖北中歐國際職業教育培訓中心書記丁誼出席典禮,培訓班(線上)全體學員、武漢紡織大學湖北中歐國際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全體員工、武漢紡織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部分合作辦學單位負責人、大學生志愿者參加。結業典禮由湖北中歐國際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副主任丁曉鴻主持。
承辦單位工件人員、志愿者和培訓班學員合影
本期培訓班(線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主辦、武漢紡織大學湖北中歐國際職業教育培訓中心承辦,為期兩周,共安排了17個主題,來自烏干達、埃及、南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肯尼亞、烏茲別克斯坦、孟加拉國、柬埔寨、烏拉圭、哥倫比亞等11個國家的32名官員和專家通過在線學習和交流,分享了后疫情時代紡織業的發展和創新經驗、中國紡織在醫衛領域應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紡織在全球防疫抗疫中做出的巨大貢獻。本期培訓班的舉辦,搭建了各國專業人士對接交流的平臺,將進一步促進中國與各國紡織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全球紡織業的共同發展,促進紡織業在各國民生和防疫抗疫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
潘文星作了題為《品中秋團圓文化 盼世界和諧美好》的演講,祝賀各位學員圓滿完成了此次培訓學習任務,對國家商務部、各位授課教授表示由衷的感謝!希望各位參訓官員和專家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與中國的教授保持聯系,加強交流,為促進紡織業的創新和發展,為人類美好生活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結業典禮恰逢中秋節,潘文星與各位學員分享了中秋文化、中秋習俗,并闡釋了中秋文化的現代意義。他說,在中國,今夜的月亮是最圓的,稱為“滿月”,其寓意著純潔美好,沒有瑕疵,沒有缺憾,是光明、團圓、和諧的象征。中秋節的核心文化就是團圓文化,特別是家庭團圓的文化。中國的家庭文化非常豐富,其中最重要的有:和文化,強調家庭要和睦、溫馨;重視子女教育和培養;重視家族手藝的傳承;家規家訓文化。這些寶貴的精神遺產,都是中華民族的沉淀和根基,是中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和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他說,在中國文化中,“家”的概念很特別,我們常將一個社區、一個單位比成一個大家庭,將中華民族這個多民族的國家比如成一個大家庭,將我們共同生活的地球和全人類比成一個大家庭,崇尚和追求團結、和平、幸福,這正是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基因之一。中國希望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充滿溫情,沒有戰爭,沒有饑餓,沒有災難,沒有霸權恐嚇,沒有種族歧視,是一個和睦大家庭,互相幫助,共同面對困難,共度難關。最后,潘文星向學員們表達了由衷的祝福,祝愿各位學員及其家人幸福安康,祝愿他們的國家繁榮昌盛,并歡迎他們有機會到中國做客。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中歐國際職業教育培訓中心主任潘文星發表演講
兩位學員代表在典禮上發言。來自烏干達工業研究院的Kemirembe Monica女士表示:非常感謝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得到了非常及時和需要的培訓,在培訓中,學到很多紡織領域的先進技術、豐富的紡織專業知識與技能,并希望烏干達工業研究院能和武漢紡織大學開展合作,也期待能訪問武漢紡織大學,親眼目睹和學習中國先進的紡織技術。來自埃及貝尼省Suef大學(Beni Suef University)的 Nadia Helmy女士曾在中國學習過,她說,中國是她的第二故鄉,發言中表達了對中國和武漢的熱愛,期待有機會訪問中國時親眼看到培訓班上講到的最新技術。
結業典禮上,承辦單位線上為32位學員頒發了商務部培訓證書。
小合唱:《但愿人長久》
典禮在承辦單位全體員工和志愿者精心準備的中華民樂古箏、蕭笛演奏中開啟,在一曲小合唱《但愿人長久》中緩緩落幕,樂聲、歌聲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各國學員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