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鉑淳
近日,《紐約時報》官方推特點評中國“封城”“給人民的生活和自由帶來了巨大損失”,而意大利“封城”則是“冒著經濟風險遏制疫情爆發”。兩條僅相隔20分鐘的推文,展現了《紐約時報》所謂“客觀公正”的“雙重標準”。
早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初,《紐約時報》就曾抨擊中國“封城”,將其界定為“一種過度反應”。時至今日,中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證明“封城”卓有成效。而《紐約時報》卻視而不見,依舊拿著“人權”說事,避重就輕,吹毛求疵。表面上是“客觀”評述,骨子里卻透著傲慢與偏見。
中國為了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可謂舉全國之力。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每日例行新聞發布會,本著公開透明、高度負責的精神,向中國民眾和國際社會實時公布疫情相關信息和數據。中國的醫務工作者不眠不休,全力奮戰在抗疫一線。中國民眾自覺待在家中,避免疫情傳播與擴散。中國與新冠病毒展開了近兩個月的艱苦斗爭,給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爭取了較寬裕的緩沖期。《紐約時報》無視中國政府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毫無根據、毫不負責地肆意指責,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喪失了作為媒體應有的公正與良知。
所謂“雙標”表面上是兩套評價標準,本質上仍是一套標準,即是否符合自身利益和固有價值取向。《紐約時報》的“雙標”折射出其“民主”外殼下,對于中國根深蒂固的偏見。疫情當前,《紐約時報》應提高站位,以大局為重,摘掉有色眼鏡,秉持客觀公正,切勿被偏見蒙蔽了雙眼。
作者簡介:尹鉑淳,湖南省語言學會理事,湖南師范大學博士生,湖南工商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