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156分鐘(約2.6小時),這一數據來自《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這一現象反映了短視頻在當代社會的普及程度及其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多維度影響。
專家分析,有好有壞。
一、現象概述與驅動因素
碎片化時間的高效利用:短視頻的“短、平、快”特點契合現代快節奏生活需求。用戶常利用通勤、工作間隙、睡前等碎片化時間刷視頻,通過即時滿足感緩解壓力。例如,短視頻的算法推薦技術精準匹配用戶興趣,不斷刺激多巴胺釋放,形成“停不下來”的循環。
內容多樣性與創作生態繁榮:短視頻覆蓋搞笑、知識科普、生活技能等多元主題,滿足不同群體需求。例如,疫情期間,短視頻成為獲取防護知識的重要渠道;微短劇用戶規模半年增長14.8%,日均使用時長101分鐘,與即時通訊持平。創作者通過優質內容吸引流量,推動數字內容產業經濟規模擴大。
二、社會影響與經濟效應
經濟層面:短視頻帶動了廣告、電商、直播等產業鏈發展,近半數用戶曾因短視頻或直播消費,顯示其激發消費潛力的能力。有的模式是以義烏的尾貨作為獎品。
平臺與創作者形成利益共同體,商業變現模式多樣化(如打賞、帶貨),推動數字經濟增長。
文化與輿論傳播:短視頻加速了文化傳播,例如地方風土人情、非遺技藝的推廣,但也可能因內容淺薄化削弱文化深度。
熱點事件通過短視頻快速發酵,對社會輿論產生顯著影響,需警惕信息繭房和跟風現象。中國衛星、救援隊支援緬甸。
三、挑戰與健康風險
個體健康問題:
生理影響:長時間刷視頻可能導致視力下降、頸椎病、睡眠障礙(藍光抑制褪黑素分泌)。
心理風險:過度沉迷易引發注意力分散、焦慮抑郁(如“上行比較”帶來的自我懷疑),青少年更易陷入信息繭房,影響認知發展。
社會行為異化:短視頻擠占線下社交時間,削弱現實互動能力;部分用戶出現“手機依賴癥”,甚至自嘲“跪著也能玩手機”。
四、應對建議與未來展望
個體層面
時間管理:設定使用時長限制(如手機屏幕時間管理功能,還有建議企業贈送計時沙漏作為禮品),避免連續觀看。
替代活動:培養運動、閱讀等興趣,豐富娛樂方式。
社會與技術層面:平臺需優化算法推薦機制,減少低質內容推送,增加知識類、深度內容比重。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完善“青少年模式”功能,限制非理性消費和沉迷。
未來趨勢:隨著微短劇、互動視頻等新形式崛起,短視頻行業將持續擴張,但需平衡娛樂屬性與社會責任,避免過度商業化對公共價值的侵蝕。
總之,日均刷短視頻156分鐘的現象既是數字時代娛樂方式變革的產物,也暴露了技術濫用帶來的健康與社會問題。理性使用短視頻需個人自律、平臺責任與社會監管的協同,方能實現“工具為人服務”而非“人被工具支配。
我來介紹一下我的時間管理秘訣,以及2006年創立的葉氏替代療法。
一天中,一般是半天完成“96111”,即看9張報紙的電子版,6個新聞公眾號,編一份報紙“葉青每日財經”,寫一個短文“葉青談武漢”(視頻),再寫“葉青看財經”,已經2937篇。再在周日晚上9-10,做一個“葉青一周財經分析”的線上直播。非常充實。另外半天加晚上,是講課、走訪企業、寫書等。
關于博客,我問了deepseek:
2006年3月,時任全國人大代表的葉青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期間,受人民網邀請開通實名博客“代表葉青的博客”。其初衷是突破傳統參政議政的時空限制,通過互聯網直接與選民互動,解決“兩會閉幕后代表履職斷層”的問題。葉青曾自述,此舉也是一種“替代療法”——通過撰寫博客替代原本沉迷的網絡斗地主游戲,以此“治愈網癮”。
功能定位:
博客被定位為“24小時選民意見箱”,旨在收集民眾訴求、公開議案內容、回應社會熱點。例如,2007年兩會期間,湖南師范大學學生通過博客向葉青提交《關注煤礦工人心理安全的倡議書》,葉青迅速回應并將議題提交至全國人大。
高頻更新與多元議題:葉青堅持“一天一博客”的更新頻率,截至2019年11月關閉前共發表418篇博文,內容涵蓋:
參政履職:公車改革、區域經濟發展等議案(如2006年起連續多年呼吁公車改革);
經濟分析:結合財政學背景解讀政策,如地方財政優化、農村電商推廣(如推動湖北鄖西縣下營村成為“淘寶第一村”);
社會觀察:從鞭炮產業回歸到認知障礙老人服務體系建設等民生議題。
互動性與社會動員:博客通過開放評論功能,形成“選民-代表-政府”的三角溝通機制。例如,葉青曾將網友關于武漢橋梁綠道改造的建議轉化為正式提案,并推動武漢設立“網上群眾工作部”(過獎)。
2007年,該博客獲評“中國十大社會責任博客”,成為人大代表利用新媒體履職的典范。人民網評價其為“民主協商的創新工具”,開創了代表委員“日常化參政”的先河。
博客成為葉青推動公車改革的核心陣地。他通過公開調研數據(如公車費用占行政經費20%-25%)、記錄個人車改試驗(如自開私車、拒絕專職司機),最終推動公車改革寫入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9年11月,因微博(始于2010年3月)、微信(始于2011年)等平臺取消字數限制,葉青關閉博客,將重心轉向微博(累計10萬條內容)、微信公眾號“葉青看財經”及短視頻平臺。其自媒體模式升級為“96111”體系:每日閱讀9份報紙電子版、6個新聞公眾號,并輸出財經分析文章。
葉青在微博、微信等平臺延續“互動式參政”風格,例如通過“大V葉青”專欄分析經濟形勢,提出“工業大數據系統建設”“爛尾樓化解”等提案,并參與直播解讀兩會政策。
總之,“代表葉青的博客”是中國新媒體參政早期實踐的標志性案例,其以高頻更新、深度互動和議題多元化為特點,突破了傳統代表履職的時空局限。它不僅是葉青個人“計劃性時間管理”的產物(如利用碎片時間寫作),更是中國民主協商機制與互聯網技術融合的縮影,為后續“代表委員上網”政策(如2016年“干部也要上網”要求)提供了實踐經驗。
Deepseek的評價太高了。不過確確實實挖掘了我的人生潛力。
我在微博中有記錄:
2010年3月15日的全國兩會上,參加一個有關網癮的訪談節目,與我國著名戒網癮專家、華中師范大學特聘陶宏開教授一起談網癮的治療的問題。我就公開承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也有網癮,有的時候喜歡在網上“斗地主”,技術不行,老輸。2006年3月開了“代表葉青的博客”之后,再也不想“斗地主”了。我自稱是“葉氏替代療法”,用一件更有意義的替代沒有意義的事情。希望對有網癮的朋友有幫助。
但是,deepseek無法查出具體時間地點。
他說:現有資料無法證實葉青與陶宏開在2010年兩會期間同臺討論網癮治療,可能混淆了兩人在不同場合的獨立發聲。
其實是有的,點擊http://wow.yzz.cn/Video/201003/114772.shtml。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癮問題開始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網游是我的癮,還是你的偏見?日前Ku6網兩會專題中邀請人大代表葉青、深海水妖、陶宏開等做了一期關于網癮之爭的節目。
遺憾的是,Deepseek對視頻內容好像不懂,她只能是推理一下:
根據現有搜索結果,無法直接驗證Ku6網兩會專題是否曾邀請人大代表葉青、深海水妖、陶宏開共同參與網癮爭議節目。但結合葉青與陶宏開的公開立場及兩會期間相關議題討論,可梳理雙方核心觀點與網癮治理的多元視角:
一、葉青代表的網癮治理視角:技術限制與社會責任
未成年人手機使用限制:葉青在2010年兩會期間提出“未成年人禁用或限用手機”議案,認為手機已成為“黃賭毒”傳播的新載體,尤其對中小學生危害極大。他主張效仿日、韓、法等國立法禁止學生帶手機入校,并通過增加校園磁卡電話替代。
“替代療法”的個人實踐:葉青自稱曾沉迷“斗地主”游戲,后通過開通實名博客參政議政轉移注意力,形成“葉氏替代療法”。他在博客中發布公車改革等議案,利用碎片時間與選民互動,累計發表418篇文章,訪問量超4萬人次。
網絡犯罪治理建議:2021年兩會期間,葉青進一步呼吁加強加密貨幣與暗網監管,提出建立網絡犯罪信息共享平臺、提升執法技術能力等方案。
二、陶宏開教授的網癮批判立場:暴力游戲即“精神毒品”
暴力游戲的危害性:陶宏開多次將暴力網游類比為“鴉片毒品”,認為其對青少年左腦的損害與吸毒類似。他指出,網游的“無限性、團伙性、主動性”特點導致成癮者六親不認、家庭破裂。
治理路徑爭議:
反對強制治療:陶宏開批評電擊療法等強制手段,主張通過心理疏導、家庭關系修復、社會環境凈化戒除網癮。
呼吁源頭治理:他主張立法禁止暴力血腥游戲,并指責相關部門對網游審查不力,將監管責任推給家長是“無效的”。
教育根源反思:陶宏開認為網癮是早期教育缺失與社會文化荒漠化的產物。他批評應試教育忽視道德培養,導致青少年在虛擬世界尋求逃避。
三、網癮爭議的多元分野
“癮”與“偏見”的張力
個體責任論:部分觀點認為網癮是個人自制力不足的體現,需通過心理干預解決;
社會結構論:如陶宏開強調不良網游廠商、監管缺位是根源,需立法約束資本逐利。
兩會提案的治理差異
技術限制派(如葉青):主張通過禁用設備、分級管理降低接觸風險;
文化凈化派(如陶宏開):要求取締不良內容,重建健康網絡生態。
四、爭議背后的時代隱喻
技術倫理與人性異化:網癮問題折射出互聯網時代“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沖突。當算法推薦無限迎合感官刺激,個體的自主性可能被消解。
代際認知鴻溝:葉青、陶宏開等60后專家對“網游危害性”的警惕,與年輕群體“游戲社交化”“電競職業化”的認知形成代際張力。
“葉氏療法”的價值:葉青的博客實踐為網癮干預提供了一種正向替代路徑,即通過社會參與轉移個體注意力,與陶宏開倡導的“現實互動疏導”理念形成互補;
時代意義:2010年前后,網癮治理從“妖魔化封堵”轉向“分級疏導”,葉青的案例反映了代表委員群體對網絡行為與公共責任關系的探索。
總之,盡管Ku6網相關節目細節待考,但葉青與陶宏開的觀點差異映射出網癮治理的復雜性:既需警惕技術濫用對青少年的侵害,也應避免將多元網絡文化簡化為“洪水猛獸”。未來治理需平衡個體權利保護與社會價值引導,在立法規范(如分級制度)與教育賦能(如媒介素養培養)間尋求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