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有圍墻,但是,如果加上散布在全國各地的研究院,又沒有圍墻。或者說是“虛擬圍墻”。
以前我們說中科大、同濟大學、華中科大等的研究院很厲害,現在發現,復旦大學也在追趕。
復旦大學在上海有四個校區。
邯鄲校區:上海市楊浦區邯鄲路220號
楓林校區:上海市徐匯區東安路130號
江灣校區:上海市楊浦區淞滬路2005號
張江校區:上海市浦東新區張衡路826號
今年5月,上海楊浦區政府、復旦大學與上海市城投三方,共同發起成立未來谷—灣谷創新中心。在這里,采用“政府引導、高校支撐、市場主導、開放運作”的模式,圍繞區域產業特征,聚焦復旦理工醫等學科,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提升區域科創能級,實現科技與城市深度融合。
2015年“零號灣”在緊鄰上海交大的西北角啟動建設,經過不斷發展,最初的“零號灣”實現“從0到1”的跨越,連同閔行區“環上海交大、華東師大”核心區域約17平方公里拓展為“大零號灣”。
目前,“大零號灣”已建成投用高能級科創載體18個,入駐硬科技企業3000余家,一大批創新中心和成果項目相繼落地,開放式科創街區初具規模。從“零號灣”到“大零號灣”,不是簡單地從一棟樓到一群樓、從幾千平方米到17平方公里這一物理空間的擴大,而是從“創新平臺”向“創新生態系統”的轉變。
大零號灣的具體位置是在上海市楊浦區的南部地區,靠近黃浦江畔。這一區域是上海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
在徐匯濱江,復旦的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落地,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學智能前沿創新策源地、催生AI產業化的原創科技、構建AI賦能千行百業、助燃新質生產力的全新生態圈。
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在浦東新區成立,學校主動對接上海積極打造國際有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和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產業創新高地的重點任務,構建創新人才集聚和培養高地,打造新工科建設的強勁引擎。
在寶山區,寶山復旦科創中心落地,聚焦新材料、信息與電子、裝備與制造三個領域,推動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對接,以科技創新催生發展新動能,共同打造產學研合作示范區。
在虹口區,復旦大學附屬復興中學揭牌,區校雙方將以此為契機,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共建教育新高地……
2024年初,復旦大學與浙江省衢州市牽手,簽訂共建衢州復旦研究院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生物醫藥領域攜手共建高水平研究院。地方所需、復旦所長,“復旦研發,衢州轉化”生物醫藥跨區域協同創新的故事就此開啟。
復旦大學積極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布局建設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浙江分中心、廣州南沙復旦國際科創園等校地合作創新平臺;推進與浙江、廣東、山東、云南、內蒙古、河南、黑龍江、山西建立和深化省校戰略伙伴關系以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南、江西、新疆等省區的合作交流與項目實施;聯合發起成立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推進與華為公司、中國商飛、國藥集團、阿里集團、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重點行業領軍企業的戰略合作。
沒有湖北。
從精準醫學到國際金融,大合作的覆蓋范圍不但在物理空間持續拓展,也在行業領域中取得突破。近年來,泰州研究院建成的20萬人規模“泰州隊列”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自然人群隊列之一,同時建立了支撐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的人類遺傳資源平臺和健康大數據共智平臺;寧波研究院在長三角布局運營科技成果轉化載體,協同總規模超30億元的多支專業市場化基金,累計培育多家行業內有影響力的明星企業,已成為學校服務科技創業孵化的主力平臺;義烏研究院聚集超百人科研團隊,打造高能級科技孵化型科研平臺,研究院成果獲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一等獎,已穩步成為浙中科創走廊的建設主力軍之一;珠海研究院扎根橫琴,聚焦對澳合作和人才引培、科技創新、企業引育,已成為復旦服務粵澳深合區創新高地建設的橋頭堡;大灣區研究院面向精準醫學前沿研究和重大成果應用轉化,引進頂尖科學家及團隊落戶大灣區,構建創新、轉化、產業化體系,已引進24個課題組,建立了高水平公共技術平臺,推動建設南沙復旦國際科創園(一期)。
2023年,復旦大學聯合地方政府、國企及市場化機構等共同發起設立復旦科創母基金,將關注長遠,推動創新突破,以國家重點領域、上海重點產業戰略部署為牽引,健全機制,集聚創新資源,建立風險管控和收益回報機制,加強協同,構建創新生態,對接學校產教融合創新平臺,讓創新收益反哺創新人才。
復旦學習同濟、科大。可以到武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