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通過中央財政資金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通知提出,將圍繞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結合,培優企業與做強產業相結合,通過中央財政資金引導和帶動,充分發揮地方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提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增強產業鏈配套能力,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培育和賦能,發揮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更多中小企業實現專精特新發展。
2024—2026年,將聚焦重點產業鏈、工業“六基”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領域(以下稱重點領域),通過財政綜合獎補方式,分三批次重點支持“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首批先支持1000多家“小巨人”企業,以后年度根據實施情況進一步擴大支持范圍。中央財政資金將支持重點領域的“小巨人”企業打造新動能、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強化產業鏈配套能力,同時支持地方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賦能。
這些措施至關重要,但要真正發展起來,需要企業自強不息以及地方政府提供創新的土壤。以下是幾種創新發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博士創新站
浙江省科協曾在縉云縣等山區26縣調研發現,縣里的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科研力量薄弱,創新缺乏路子,高層次人才引進難、留住難等問題。
浙江省科協于2021年5月為這些地區特色、新興產業布局博士創新站??h城里的中小企業創新,并不一定需要頂級的院士等大專家,擁有博士學歷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在讀的博士生一般就能勝任。
為此,浙江省科協遴選博士專家,精準對接企業解決“真問題”“真困難”。一位博士領銜,承擔一個研發項目,組建一支研發服務團隊,服務一家企業,實踐培養一批人才。26個山區縣城很快有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
2023年12月,福建、山東、山西、湖南、寧夏等地積極借鑒,結合本地實際開展了博士創新站建設試點。試點以來,新建立674個博士創新站,共700家企業設立了博士創新站,新駐站博士達到1994名,“預計2024年認定或建立的博士創新站總數超1000個,設站中小企業總數超1000家,駐站博士總數超2700人?!?/p>
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部長李坤平說,圍繞博士創新站已開展了調研走訪、對接交流等活動200多場,梳理1100余項高校科研成果和5500余項企業創新需求,促成企業與高校等科研機構達成合作意向約900個。
比如,泰山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張國鋒與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泰安東華合創軟件有限公司建立博士創新站,開展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研發。
研究院經濟
兩江新區先后打造了兩江協同創新區、禮嘉悅來智慧園、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等3大創新平臺。
在兩江協同創新區,50家國內外一流大學大院大所齊聚于此,2900余名高端科研人員在明月湖畔共同譜寫創新篇章,組建院士團隊25個,獲批市級高端研發機構21個、市級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2個。
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揭牌成立。
上海交通大學以雙碳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見長,雙方通過建立研究院,與當地企業等合作,能夠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轉化,助推當地的產業化轉型。圍繞新能源及智能汽車、機器人及高端裝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量子信息、空間通信、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生命科學等兩江新區重點產業,兩江協同創新區已建成科技研發平臺100余個。
2021年9月27日,電子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院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微電園開院揭牌。這三所研究院在西永微電園實現教學、科研資源共享,打造智能時代“西南聯大”。
高校與產品市場之間的“搭橋”就是打通“合作鏈”,實現“兩個聚集”和“兩個研判”,前者是聚集院所、企業的供需資源,后者是市場研判和賦能研判,通過線下線上聯動,推動整合供需資源“數據庫”。
重慶研究院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第一個跨省落地的綜合性地方研究院?,F在有15個研究中心圍繞汽車與新能源、智能化裝備、新材料、信息技術和應急環保五大領域進行高新技術項目研究,同時還會安排一些研究生、博士生等來此實習,幫助學生在項目中進一步了解自己所學專業。
人大、東南、南京大學、西工大4 個985大學的校區一建,將來蘇州的新材料、納米技術、醫藥衛生等方向都會很不錯。從大學數量來說,蘇州已經超過西安、長沙3 所985大學,武漢和南京2所985大學。當然,這4個城市大學還有不少211大學,蘇州還是比不過的。
蘇州的研究院很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學蘇州研究院,南京大學蘇州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蘇州智能制造研究院,華為蘇州研究所,蘇州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蘇州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蘇省蘇州紡織工業設計研究院,蘇州科技學院相城研究院,蘇州珍妮太湖珍珠研究院,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蘇州防水研究院,蘇州附大腋臭研究院,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測研究院蘇州分院,蘇州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蘇州物可產品設計與研究有限公司等99 個研究院。
武創院模式
023年9月7日,黃陂區與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武漢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武創院空港創新應用中心,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在黃陂轉化落地。
武創院是武漢重點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自2022年4月啟動運行以來,已組建專業研究所13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19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5家,與京津冀、大灣區等一批高水平創新機構建立了協同創新平臺。
此次武創院打造的空港創新應用中心布局“一心五組團”,包括空港國際合作創新中心、科創應用綜合服務組團、航空科技應用組團、低碳科技應用組團、大數據應用組團和智慧物流應用組團。
該中心將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科技金融等重點產業,發揮黃陂空間優勢,主動承接技術創新策源成果的轉化、應用和產業化。
大灣區科創中心
2023年7月27日,大灣區科創服務中心與江夏區簽署協議,將聯手建設大灣區科創服務武漢中心,推動江夏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雙向流動。
大灣區中心由廣州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組建,是廣州首個政府主導支持、以“大灣區”注冊的企業化運作的一站式科技企業服務平臺。2020年,大灣區中心成功運營廣東省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一站式”對接前沿科研創新成果向產業應用轉化?;刈猿闪⒑螅M孵化一批來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院所具有國際引領性、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成功孵化近20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并作為科技體制改革典型案例由廣東省科技廳上報科技部。
中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正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通過博士創新站、研究院經濟、武創院模式和大灣區科創中心等創新發展模式,各地正在積極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省內外這些模式不僅為本地企業提供了強大的創新支持,還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成功經驗。隨著政策的持續落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