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數據顯示,預計2028年國內僅大模型的市場規模就將達到1179億元。人工智能發展的模式呈螺旋結構。上一次人工智能的熱點是深度學習,而這一次的熱點則是大模型。人工智能并不等同于大模型。大模型是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邁進的分水嶺,使得AI從“看、聽、說”,走向“學、思、研”,大模型或是開啟通用人工智能的一把鑰匙。
人工智能目前的前沿是認知智能技術,即讓機器具備初步的意識。AI畫畫、復活逝者等并不是人工智能最前沿的技術,而是讓大眾更好了解人工智能的場景或工具。人工智能最前沿的技術載體,首先想到的是人形機器人。
金融行業面臨著幾方面挑戰:
一是資產獲取難度越來越大,新客戶發掘越來越難,傳統服務模式可能無法觸達客戶。
二是資產質量發生變化,一些過剩的行業正在經歷調整,這對風險防控的要求不斷提升。
三是息差的收窄。
四是資本補充有一定困境。
金融大模型是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的重要應用,推動金融服務由廣度走向深度。通過訓練,大模型可以自動分析多種數據源,識別出用戶所在行業、還款意愿等信息,構建差異化、個性化的客戶畫像和標簽體系,實現數據驅動的分客群精細化經營。大模型已經在電銷、客服、催收等主要業務流程,以及研發代碼輔助、設計創意生成、數據分析等辦公場景中廣泛應用,提升公司的整體運營效率。
最近要給保險公司講課,要了解了保險大模型案例。
2023年,太保集團積極推進保險經營各個環節的數字化應用。
在健康險領域,中國太保實現了自動化快賠,將賠付時效縮短到分鐘級。
在產險領域,中國太保通過智慧客經挖掘1.7億存量客戶信息,促進產壽險客戶交叉轉化;通過反欺詐平臺識別車險團伙欺詐涉案金額超千萬元,壽險代理退保涉及保費四千萬元;通過非標債信用風險預警模型對高風險主體識別的精準率達到70%;通過產險大腦在核保管控、風險預測、客戶服務等多個領域促進降本增效。
中國太保產險持續深化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應用,“黑燈工廠”月均替代人力超過400人,提升集約化運營效率;中國太保壽險推出輕量級遠程視頻交互技術“芯雙錄”,實現銷售服務人員與客戶“云會面”,提升客戶投保體驗。
中國太保搭建了保險行業首個全棧信創私有化部署的650億大模型平臺,準備了105萬條保險大模型訓練數據,通過了《中國人身保險從業資格》等3項保險領域的專業資格考試。
2023年底,由中國太保旗下的太保科技公司支持研發的“審計數字勞動力”在中國太保審計中心正式上線,目前已經覆蓋了審計150多名審計業務人員,日活達到了57%,審計整體效率提升10%。已代替審計人員自動執行審計任務近3萬件,核查分析數據約25萬條,節約人力約33人月,促進提升整體生產力約35%,實現人工智能技術在傳統領域的融入。將進一步擴大“數字勞動力”試點場景,通過多種類型數字崗位與專業能力的建設,全面覆蓋金融保險行業的各類數字化轉型需求,為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新范式。
太保科技推出“AI太主播賦能計劃”,行業內先行提升保險銷售端AI含量。通過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定制代理人千人千面的數字人分身,代理人形象更加質感,應用平臺提供標準模板和話術進行視頻合成,源頭上保證互聯網保險營銷內容的標準化、合規性。數字人視頻搭載質檢和分發功能,根據指定名單快速精準完成數字人視頻推送,賦能保險營銷客戶交互場景,成就了客戶全新數智體驗和代理人全新專業支撐的雙向奔赴。
太保出臺了“數智太保”科技規劃(2023—2025),圍繞該規劃建成投產兩地三中心和一云多芯新云,基于大模型技術的數字化員工等智能化標桿投入應用,數據治理、網絡和信息安全等基礎建設穩步推進。
看了人工智能會在人工密集型產業率先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