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日,湖南省委發布《關于在全省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的通知》,影響巨大,甚至波及境外。
關鍵點在于——
“十個扭轉”:
根本扭轉簡單以GDP增長論英雄的速度情結,
扭轉不主動轉變發展方式、不愿意承受轉型陣痛的換擋焦慮,
扭轉一門心思在數據上“想辦法”“造業績”的造假沖動,
扭轉不顧風險亂舉債、盲目跟風上項目、好大喜功鋪攤子的路徑依賴,
扭轉不顧客觀實際、不按規律辦事、“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的“唯上”思維,
扭轉單純靠拼資源資金投入刺激經濟發展的粗放模式,
扭轉迷戀于“造勢一時”而不是“造福一方”的功利主義傾向,
扭轉決策“亂畫餅”、落實“翻燒餅”的折騰做法,
扭轉刻意逃避、掩蓋矛盾和問題的“鴕鳥心態”,
扭轉“為了不出事、寧愿不干事”的“躺平”思想,以湖南一地一域發展為全國全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十個緊盯”:
緊盯產業項目建設中存在的“項目等要素”“企業等要素”等瓶頸制約,
緊盯產業園區運行機制不暢、機構“疊床架屋”等瓶頸制約,
緊盯部分國企主業聚焦不夠、行政化色彩濃厚、現代企業制度不完善等瓶頸制約,
緊盯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和“不能轉”“不會轉”“不敢轉”“不愿轉”問題突出等瓶頸制約,
緊盯對外開放能級不強、經濟外向度不高、制度型開放成果不多等瓶頸制約,
緊盯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物流貴及用工結構性矛盾等瓶頸制約,
緊盯一些地方違規收費、政府承諾不兌現、拖欠民營企業賬款等營商環境的瓶頸制約,
緊盯一些機關事業單位編外人員規模過大、人浮于事、財政供養負擔重等瓶頸制約,
緊盯人才培養、使用、激勵、評價等方面體制機制不活的瓶頸制約,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努力打破“不可以”的舊觀念,勇于創造“不可能”的新奇跡。
如果達到預期目標,影響會非常大。
在此提一個建議:與七省合作,發展“跨邊界經濟”。六省是廣東、廣西、貴州、重慶、湖北、江西。
連發達無比的廣東都有兩個跨省經濟合作區。
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是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于廣東省肇慶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交界處,面積140平方公里,廣東廣西各70平方公里,由粵桂兩省區共建,是中國唯一的橫跨東西部省際流域合作試驗區。
2011年12月11 日,廣東、廣西兩省(區)政府在北京簽署 《"十二五"粵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提出在廣西梧州市與廣東肇慶市交界區域共同設立產業合作示范區的構想。
2013年9月,廣東、福建兩省政府在第九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上共同商定,擬建立閩粵經濟合作區。閩粵經濟合作區位于廣東潮州饒平、福建漳州詔安兩縣交界區域。合作區將分為概念區、核心區和啟動區,概念區涵蓋饒平縣及詔安縣全域;核心區范規劃面積達到300平方公里以上;在核心區內設置了6個啟動區,總面積約為34.5平方公里。
湖南與江西的合作比較早。
2021年10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印發《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
湘贛邊區域位于湖南、江西兩省交界地帶,包括湖南省長沙市瀏陽市,株洲市醴陵市、攸縣、茶陵縣、炎陵縣,岳陽市平江縣,郴州市安仁縣、宜章縣、汝城縣、桂東縣,江西省萍鄉市全境,九江市修水縣,宜春市袁州區、萬載縣、銅鼓縣,吉安市井岡山市、遂川縣、永新縣,贛州市上猶縣、崇義縣等24個縣(市、區),總面積5.05萬平方公里。
到2035年,湘贛邊區域合作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對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形成紅色文化繁榮、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協同、生態環境優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人民生活幸福的革命老區發展新局面。
構建“一核兩區四組團”的空間布局。
一核。以井岡山區域為核心。
兩區。以區域內兩大山脈為依托,構筑羅霄山、南嶺生態涵養區,建設聯通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的生態走廊。
四組團。依托區域經濟基礎和產業、交通聯系,打造瀏陽—袁州—萬載—銅鼓—修水—平江組團、瀏陽—醴陵—上栗—湘東—安源—蘆溪組團、攸縣—茶陵—安仁—炎陵—井岡山—永新— 蓮花組團、桂東—遂川—上猶—崇義—汝城—宜章組團,構建特色鮮明、分工有序的組團式發展格局。
如果把湘贛合作模式用于湘鄂,重點在于岳陽與荊州、咸寧的合作。兩個方面,一方面可以把赤壁作為湘鄂起重產業基地。另一個方面是重點共建石首港。
2014年,國務院正式批復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包括湖北省荊州市和湖南省岳陽市、常德市、益陽市、長沙市望城區(四市一區)。
2023年1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新時代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這是荊州的一大機遇。
2023年4月22日,湖北港口集團、江西省港口集團以及湘水集團湖南省港務集團在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省將共同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組合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
石首港在江南,對湖南意義更大,建議模仿洋山港,滬浙合作。
上海的城市發展同港口的關系非常密切。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證明,上海歷史上的青龍鎮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沒有深水港,上海的發展受到很大制約。
從蘇州河到黃浦江再到長江口,上海的碼頭一直都存在水深不夠的問題。剛開始,由于水運需求量有限,航運船舶的體型也不大,并沒有造成太多不便。但隨著集裝箱時代的到來,這個問題便愈發突出了。
外高橋的條件已經不錯了,但它的水深一直受到限制,最多-12.5米。這對于小型、中型集裝箱船是沒有問題,但大型、特別是超大型的集裝箱船來了以后,有的進不來,有的要等漲潮才能進來,這時水深不夠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關于上海與洋山港的邂逅,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當時,調研小分隊帶著專家的規劃方案坐船出海考察。但規劃中的島嶼不但遠離上海,而且風浪很大,不適宜建港,大家只得失望而歸。返程途中,當地向導提議可以順路到洋山去看看。沒想到,洋山港就這樣被看中了。
2002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洋山港建設項目正式立項。
這個區域水深-15米以上,現在任何超大型的集裝箱船都能夠順利進入,順利靠泊。洋山還有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就是它離國際航道很近,大概也就是104公里。
這樣,從2002年到2020年,一共分了四期工程來建設,前后投資共計700多億元。上海洋山港是全國最大的集裝箱港,但洋山港所處的位置確實屬于舟山市嵊泗縣的地盤。
合作方式很重要。
行政管理權屬于舟山,港口管理權屬于上海,其實就是上海租借了舟山的這塊區域洋山港的租期為五十年。土地租金和產生的稅收歸浙江,所有領航費的收入也歸浙江。
把石首港建設成為“中部洋山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