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日,武漢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2024年市《政府工作報告》目標任務責任分解方案的通知,從中可以看出武漢經濟發展的新平臺,值得企業家們予以關注。
《報告》布置了十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其中第一點科技創新引人關注,謀劃了“大武漢”的新的發展空間。即奮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著力增強高水平創新策源能力
1.加快光谷科學島建設。光谷科學島,或將影響光谷乃至武漢未來30年。2021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東湖科學城上升至國家戰略。東湖科學城“一島一湖一閣 ”布局,其中一島指光谷科學島,是大科學裝置區,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它是東湖科學城的核心,集中布局一批大科學裝置,引領支撐基礎科學研究和前沿科技創新。重點建設引領省市創新發展動力源,打造成為光谷科創大走廊源頭創新策源地。
下一個30年,光谷的重大戰略就是“島、城、廊”三部曲:大力推進光谷科學島、2025年前建成全球創新高地東湖科學城、2035年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
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在于東湖科學城,而其中的戰略節點,就是光谷科學島!光谷科學島,作為東湖科學城的核心啟動區,被視為科創大走廊的“皇冠之珠”,光谷的下一個新中心!
2.大科學裝置投資高,回報周期長。但在過去一年,武漢推進了6個大科學裝置建設,并進一步提出2024年推進神農設施、武漢光源等8個大科學裝置建設和預研預制。
3.優化重組和新建8家全國重點實驗室,支持8家湖北實驗室多出成果。截止到2022年8月,國家實驗室共部署了20個,其中5個國家實驗室在2003年通過驗收,同年又批復籌建5個國家實驗室,2006年啟動第二批10個國家實驗室的籌建工作。除了2003年通過驗收的5個國家實驗室,只有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獲得正式批復,其他的還均處于籌建當中。
截止到2022年8月,最新一個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承擔的大科學裝置航空遙感系統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國家大科學裝置總數已經達到了39個。
4.建設武漢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實施29個省“尖刀”技術攻關工程和23個市科技重大專項,突破智能網聯車路協同計算平臺等10項關鍵核心技術。
5.建設灣區數字技術創新中心。2023年9月16日,灣區數字技術創新中心在深圳啟動,并與東湖高新區聯合發布“區域協同創新計劃”,將依托深圳及灣區大量數字技術企業優勢,以及湖北潛在應用場景規模化、系統性釋放條件,實現雙向賦能。
創新中心由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深圳)、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和東湖高新區聯合發起,旨在聚集海內外優質數字技術團隊,與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及湖北應用端需求深度對接,解決數字技術商用最后一公里問題。
創新中心位于深圳市南山區華中科技大學深圳產學研基地,周邊高新企業眾多,3公里內即可達到騰訊大廈、人才公園和深圳大學滄海校區等處,地鐵等公共交通便利。首期自有面積3600平方米,提供近300個工位,包括獨立辦公室、開放工位、商務套間等,創新企業可拎包入駐。
6.爭創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于匯聚世界一流科學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學難題和前沿科技瓶頸,顯著提升中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2023年陜西省兩會上公布,西安獲批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
著力培育高能級創新主體
7.加快建設環大學創新發展帶,新建創新街區(園區、樓宇)110萬平方米以上,打造創新創業特色街區、特色小鎮10個以上,新增市級以上眾創孵化載體40家。
既然叫“環”,那就應該是“圈”。比如,赫赫有名的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核心區位于四平路街道。2022年,“環同濟”總產出已達557億元。目前,“環同濟”內已有近4000家企業,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04家;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業累計5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機構4家,各級企業技術中心19家。
8.建“武創通”科創服務平臺,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新增中試平臺30家、科技成果轉化中心1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400億元,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水平。
9.實施初創科技企業育苗、小微高新技術企業躍升、骨干高新技術企業瞪羚、領軍企業引領計劃,力爭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5萬家。
10.布局建設一批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和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建好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
著力營造高品質創新生態
11.支持在漢高校“雙一流”建設,推進市屬高校高質量發展,實施職業教育“雙優計劃”,打造光谷、車谷兩大市域產教聯合體。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2023年4月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通知》,2023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公布第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的通知》(27家,沒有武漢),在政府政策導向下,涌現出了一大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由此落地生根。
市域產教聯合體是職業教育產教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上的融合和貫通,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對推動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互嵌互融、共生協調發展,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深度、參與主體的廣度以及服務區域發展的力度具有重大意義。市域產教聯合體作為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結合的重要載體,綜合實力較強的職業院校面向區域發展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已成為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新路向、新模式和新機制。
12.建成華中科技大學國際教育科技創新園區(軍山校區),落戶在“車谷副城”核心區——武漢經開區軍山新城,位于軍山新城南側,東臨長江、背靠大軍山,臨近京珠高速、滬渝高速交匯段。園區將根據發展需要分期建設,首期規劃建筑面積60萬平方米,學生規模1萬人,擬于2024年9月建成。
華中科技大學將結合武漢經開區產業布局,進一步推動交叉創新學部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組織管理創新與保障等工作,建好先進制造與新材料、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應用、碳中和與環境保護、生命科學與醫療衛生等交叉創新學部,建強國際聯合學院、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等,著力打造“創新開放、交叉融合、教科一體、國際一流”的現代化園區。
13.籌建武漢網絡安全大學。2016年9月,第三屆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在武漢開幕。這是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開展以來首次在北京以外地方舉辦。中央網信辦復函武漢市委,支持開展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建設,打造國內唯一的“網絡安全學院+創新產業谷”基地。武漢市全面啟動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建設。
基地引入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聯合辦學,探索創新學歷教育,培養高層次網絡安全創新研究型人才。2020年9月,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兩所高校網安學院約1300名本、碩、博學生和160余名教職員工搬遷至網安基地,網安學院正式開學。
在2022年的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上,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尤受關注。據教育部《網絡安全人才實戰能力白皮書》數據顯示,國內已有34個高校設立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到2027年,中國網絡安全人才缺口將達327萬人,而高校人才培養規模為3萬人/年。許多行業面臨著網絡安全人才缺失的困境。
網安基地目前已匯聚了200余家企業,建成全省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未來將圍繞應用安全、安全服務、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新技術安全四大方向,聚焦網絡系統和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培育服務、核心算法技術研究、航天信息技術、下一代顯示技術等12個重點領域,聚焦發展“三大梯隊”產業,推進產業延鏈、補鏈,構建產業生態閉環。
在此基礎上,武漢有了辦網絡安全大學的想法。
14.爭創國家高水平吸引和集聚人才平臺,認定支持戰略科技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培支專項人才等1000人以上。
15.培養造就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新建特色技能大師工作室20家,培育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
16.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支持29家新型研發機構加快發展。
2023年12月,湖北出臺《湖北省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從六個方面提出18條試點政策措施,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和成果轉化熱情。
《方案》明確,省內或中央在鄂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具有科研活動能力的企事業單位,可以將歸單位所有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賦予成果完成人或完成團隊,權屬比例不低于70%。同時,試點單位還可以賦予科研人員不低于10年的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方案》提出,高校等試點單位應當加強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為成果轉化提供全流程的專業服務。同時,鼓勵擁有可產業化成果的科研人員,兼職到企業等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或離崗創業,根據成果轉化進展情況,離崗留職時間最長可達6年。
《方案》試點時間為2023年至2025年,在省內所有省屬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改革試點,力爭用三年時間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轉化規律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推動完善相關地方性法規和政策措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到2025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4000億元,其中流向省內的技術合同占比超過70%。中央在鄂單位和省內企事業單位可以參照該方案執行。
經過3年多的試點,湖北工業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交易數量達1761項、交易金額達5.76億元,其中知識產權轉讓金額達6461.09萬元,是改革試點前10年總和的五倍。
17.大力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增強產業基金市場化運營能力,提升“漢融通”平臺綜合金融服務功能,力爭科技貸款增長10%。
2023年,武漢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已突破兩萬億大關,武漢發展進入了全新篇章。在新的征程中,武漢要做的不止是“拼經濟”,更要尋找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從2024政府工作報告來看,緊抓科技創新無疑是武漢當前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