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全國“GDP萬億俱樂部”成功納新,結束了2022年新增“掛零”的局面。常州、煙臺相繼官宣2023年GDP突破萬億元。至此,我國“GDP萬億俱樂部”在17年間已擴容至26座城市。這一里程碑標志著自2006年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城市陣容不斷壯大。長三角地區尤其凸顯其在培育領先城市方面的獨特優勢,萬億級城市總數達到9個。繼續保持頭部城市培育“領頭羊”的優勢。
從省域角度分析,江蘇省以5座萬億級城市領跑(包括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和常州),展示了該省強勁的經濟實力。廣東緊隨其后,擁有4座萬億城市,分別為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山東省以3座城市(青島、濟南、煙臺)入榜,而浙江和福建各自擁有2座萬億級城市。
2023年,上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7218.66億元,北京43760.7億元,深圳34606億元,廣州30355.73億元,重慶30145.79億元,蘇州預計2.5萬億元,成都22074.7億元,杭州20059億元,武漢20011億元,南京1.75萬億元。
廣州經濟總量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位居全國第四。自2017年起,廣州與重慶兩座城市GDP交替領先,在經濟總量上尚未拉開明顯差距。
2022年四季度,廣州曾遭受疫情的嚴重沖擊,尤其是海珠區的中山大學輕紡城地區,經濟活動一度陷入停滯。重慶GDP超過了廣州290億。
2023年一季度,廣州GDP反超重慶31.03億元;上半年,重慶后來居上,再次反超廣州。前三季度,重慶繼續位居第四,但僅領先廣州474億元;全年來看,廣州憑借四季度的強勁增長,最終GDP超出重慶超210億元。所以,近幾年沒有特殊情況,重慶不容易超過廣州。
對于“北上廣深”或者“北上深廣”這一傳統經濟格局,重慶想要輕易顛覆并不容易。廣州又有新的力量。2023年年中,在廣東全省“再造一個新廣東”的部署之下,廣州提出“二次創業”,再造一個新廣州。目標是“全面提升產業水平,優化產業結構”。這一新的發展動向,預示著廣州在保持“北上廣深”經濟格局中的領先地位的同時,也在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在當前經濟格局下,武漢與杭州的競爭愈發激烈,兩座城市在經濟發展上不斷爭奪領先地位。對于武漢來說,則需要謙虛認真地追趕杭州。
杭州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20059億元,同比增長5.6%。
規上工業增加值4355億元,比上年增長2.4%,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別回升4.5和1.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5%。服務業增加值14045億元,比上年增長7.2%,拉動GDP增長4.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9.0%。
工業投資增速已連續36個月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71億元,比上年增長5.2%。2023年貨物進出口總額8030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出口分別增長557.9%、37.3%和55.0%。
武漢與杭州的競爭歷史長達數十年。武漢、杭州可以說是一對“老對手”。兩城曾三度因GDP總量相互超越。
2002年武漢GDP總量為1662億,排在全國十名開外。杭州則GDP總量已超2000億關卡,居全國總量第十。隨后的八年時間里,武漢GDP都一直落后于杭州。
而第一次轉折發生在2012年。武漢在這一年首次GDP突破了8000億大關,超過了杭州,一躍成為全國GDP總量第九。2012年-2019年期間,武漢GDP總量一直領先于杭州。尤其在2018年,武漢GDP達到1.48萬億,和杭州GDP的“順差”擴大到1338億。
疫情的影響使武漢在2020年GDP總量稍微落后于杭州,但是兩年之后,武漢GDP總量達1.88萬億,并以113億再次領先杭州,重回全國GDP第八名。原因在于“上海保衛戰”波及江浙。2023年恢復正常之后,第一季度,杭州就超過了武漢。
武漢在緊追杭州的競爭中終于將“武杭差距”縮小至僅48億,顯示出武漢在經濟增長上的堅強勢頭。然而,要再次超越杭州,武漢需要采取超常規的發展措施。
一
科研實力與成果轉化能力對比
從科研企業的規模上看,杭州強于武漢。2021年杭州有研究與實驗發展(R&D活動)的企業共計2902家,是武漢的2.9倍;相關科研人員達10.8萬,是武漢的1.9倍。
但是武漢也并非沒有優勢,值得指出的是,武漢的科教資源明顯優于杭州。根據教育部2022年高等院校名單,武漢擁有高等院校83所,居全國第二,杭州則排在全國前十之外。同時,武漢的大學生數量也遠超杭州。兩地2022年統計年鑒顯示,武漢2021年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高達110萬,是杭州的1.9倍。
現在,通常是這樣表達:武漢擁有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以及百萬在校大學生。2023年11月,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武漢新增5位兩院院士。科技基礎設施和科研機構也實力不凡,武漢擁有34家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452家新型研發機構。2023年以來,武漢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12582家,同比增長44.95%;高新技術企業一年凈增2000家以上,總數預計突破14500家,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12家,并涌現出一批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的重大科技成果。
二
樞紐優勢對比
在樞紐對比方面,武漢更有優勢。一是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樞紐性城市、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節點,是中部的“帶頭大哥”;二是在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國內雙循環中扮演更加活躍的角色,成為區域創新體系與現代化產業體系高效鏈接的中部地區示范城市。
三
產業優勢對比
杭州經濟的最大亮點在于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2023年,預計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5675億元,比上年增長8.5%,占GDP比重28.3%,創歷史新高;得益于阿里巴巴、網易等數字經濟強企逆勢而上,杭州平臺經濟再次發力,營利性服務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收比上年增長8.9%。
2023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5%,工業機器人、太陽能電池漲幅分別達到118.6%、147.2%,成為拉動當地工業增長的新增長極。
與工業重鎮武漢相比,杭州的制造業實力稍顯薄弱。2023年,杭州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4%,武漢增幅是4.6%。為補齊工業短板,實現數字經濟、工業經濟相融并進,杭州實施了“新制造業計劃”,打一個制造業“翻身仗”。
早在“十二五”期間,武漢實施“工業倍增計劃”成效明顯,工業投資累計10537億元,形成大光谷、大車都、大臨港、大臨空四大工業板塊;到“十三五”末,武漢著力打造的光芯屏端網、汽車制造及服務、生命健康等世界級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25%;2023年,隨著GDP總量闖過2萬億,武漢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和北斗五大優勢產業總產值預計突破1.6萬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超過55%。
四
民營經濟對比
武漢、杭州兩座城市各自的優勢恰恰是對方的短板所在。
民營經濟是杭州的“金名片”,“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有42家杭州企業上榜,數量位居全國城市第一,榜單中涉足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占據更多的位置。
而武漢只有7家企業入選該榜單,上榜企業所屬行業主要為批發零售業和建筑業等傳統行業,武漢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在武漢優勢產業領域還難以與當地央國企匹敵,特別是制造業民營企業以外地來漢投資企業為主,本土培育的制造業民企數量較少。
總的來說,武漢在五大科創中心城市中,力量相對較弱。通過加強科研成果轉化、發揮樞紐優勢、深化產業優勢以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等措施,我相信,武漢有望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實現超常規發展,書寫新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