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大湖北校友會會長劉萌在一個論壇上提出,抱團創新。好想法。
1月31日,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合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共同發布了《2023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報告。
報告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從2011年的100分(基期)增長至2022年的262.48分;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達11.17%,三省一市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加速推進。
該報告以提升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策源力、支撐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評價對象,構建了包括資源共享、創新合作、成果共用、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等在內的指標體系。從5項一級指標變化情況來看,成果共用指標增幅最大,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兩個指標發展增速稍顯緩慢。
報告認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成效在聚合力、匯資源、促發展等3個方面表現突出。聚合力方面,前沿科技實現突破。匯資源方面,科技投入穩步增長。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研發經費投入達9386.30億元,相比2018年的5951.89億元增長57.70%,占全國比重達到30.49%。促發展方面,創新輻射提質增效。2022年,三省一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351.22億元,占全國比重達27.94%。
長三角三省一市,多么團結。中三角怎么辦?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年多來,強勁活躍的增長極功能不斷鞏固提升。2023年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的經濟總量突破30萬億元大關。上海GDP達4.72萬億元,江蘇GDP達12.82萬億元,浙江GDP達8.26萬億元,安徽GDP達4.71萬億元。
2018年以來,長三角GDP占全國的比重始終保持在24%左右,呈穩定發展態勢。三省一市以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2023年上海有58個1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開工建設,C919國產大型客機、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實現商業運營;江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達91.9,位居全國第一;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量86.8萬輛,同比增長60.5%。
2023年以來,三省一市聚力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集合區域科技力量,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共建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上海提出,2024年將加快建設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合力打造長三角區域發展共同體;江蘇提出,規劃建設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推動沿海港口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樞紐融合發展;浙江省提出,加快建設長三角航空貨運樞紐、長三角中歐班列集結中心、通蘇嘉甬鐵路等項目。安徽省提出,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啟動建設長三角(安徽)生態綠色康養基地。
大飛機是巨大的商機,優先考慮長三角。
2020年6月6日,九城市與中國商飛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為載體共建大飛機產業鏈。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辦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類聯盟、平臺、載體,推進大飛機產業鏈創新要素精準對接。依托“1+7+N”產業聯盟,常態化舉辦航空要素對接活動,開展線上線下產業鏈合作培訓會,九城市累計1000余家企業和高校參與了相關會議和活動。同時依托G60高校協同創新聯盟,精準匹配高校實驗室和第三方檢測機構,促成各方積極圍繞大飛機材料驗證領域開展合作,加速產品適航測試。另外,還依托G60金融服務聯盟等產融對接平臺,為商飛合格(潛在)供應商提供科創貸產品、雙創債發行、科創板培育等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
C919大飛機機身擁有250多萬個零部件,一大批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企業加入了國產大飛機的產業鏈中。
合肥江航飛機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有60多年的技術積累,早就參與了國產大飛機的配套工作,主要為商飛提供機組和旅客的氧氣系統等;蘇州鷺翔航空設備有限公司,主要產品是飛機廚房里的配餐小推車、餐箱等;杭州西子聯合控股成立一家航空部件制造公司,并在工藝配套以及取得適航證等方面提供幫助。
截至目前,九城市近千家企業納入大飛機供應商儲備庫,完成工業材料領域25家企業、70種產品供應對接,為大飛機裝機設備領域輸送的合格及潛在供應商增幅30%,實現了九城市在大飛機特殊工藝材料領域“從0到1”“從1到N”的突破。
湖北只有三個。
——武漢航達航空科技是湖北唯一參與國產大飛機研制的民營企業,而全國首批參與其中的民營企業不過3家。該公司為單架C919大飛機提供了100多個零件,價值數百萬元:研制供應專用拉桿,參與研發供應機艙中溫度、氣壓調節的環境控制系統。
——位于襄陽的航宇嘉泰公司是國產大飛機唯一的座椅供應商,“襄陽造”航空座椅,將隨國產大飛機C919飛向世界各地。航宇嘉泰目前已與波音、空客簽訂協議,未來“襄陽造”航空座椅將登上波音、空客飛機。
——武漢理工大學有一支由10余名教師領銜、共60余名師生組成的研究團隊,他們參與了C919大飛機復合材料選材以及結構強度設計與分析工作。
該團隊參與設計的復合材料,比強度、比剛度高,力學性能可設計,能夠讓飛機結構減重20%-30%,有效降低了國產大飛機重量,提升了飛機的經濟性,是大型民用飛機理想的結構材料。同時,團隊為大飛機復雜復合材料結構中長期安全在線檢測監控提供了關鍵新技術。
去年12月,將總部由常州遷到武漢的百思通公司,已與武漢理工大學聯手取得了航空航天領域樹脂基體產業化的突破,該企業目前已成為國產大飛機C919機身材料的供應商。用于生產后機身、平垂尾等受力較大部件的碳纖維復合材料。
2012年創辦于江蘇常州的百思通公司,是一家新材料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劉偉老家荊州,2004年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2012年,他遠赴常州創辦了百思通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新工廠在蔡甸區。
回漢后,劉偉與母校武漢理工大學的合作也更為緊密。百思通公司已擁有國際專利5項,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26項。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的樹脂基體產業化方向取得突破。
這就是抱團創新。
武漢、長沙、南昌的各大名校校友會,能不能牽頭抱團創新。不能等政府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