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晚,星巴克發布截至2023年10月1日的2023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在中國市場,第四季度收入8.406億美元,同比增長15%;凈新增門店326家,再創歷史記錄;同店銷售額增長5%,同店交易量增長8%。
2023財年全年收入30億美元,同比增長11%;截至2023財年末門店數新增13%,達到6806家;同店銷售額增長2%。
截至第四季度末,星享俱樂部活躍會員數(在過去90天內有消費行為)超過2100萬,同比增長22%,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全渠道業務也延續強勁勢頭,門店、啡快(在線點、到店取)、專星送(外送業務)、電商及其他各渠道都實現增長。
品牌計劃未來每年新開1000家門店,至2025年實現中國市場9000家門店布局。
在餐飲行業中,星巴克是首個將“第三空間”概念引入企業經營的品牌。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Ray Oldenburg)就提出,人們迫切需要找到一個介于家庭和工作場合之間的“非正式公開場合”,也即“第三空間”。他以“寬松但不至慵懶”“可以自由地釋放自我”來定義“第三空間”的主要特征,并尤其強調該場所必須具備一定的社交作用。以這個定義來篩選各種場所,咖啡店、茶館、社區中心等明顯具有優勢。
星巴克認為:所謂的“第三空間”就是指除了生活、工作之外可供我們感到輕松、愉悅、撫慰精神的社會空間。
從1971年到現在,星巴克的品牌承諾從未改變——在第三空間,用一杯最熱愛的咖啡,與顧客、社區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結。這一承諾將在科技賦能下,不斷演繹出全新的應用場景。
星巴克有多種線下消費體驗:
1、1971客廳:就是將星巴克的第三空間賦予更多功能屬性,為顧客提供相應的服務。功能則為“咖啡有個局”、“客廳開個會”。
咖啡有個局的玩法是指消費者通過預定,可以參加在星巴克門店的線下活動。門店也將預先準備好當天的小食。客廳開個會,是指預約星巴克門店空間開會或朋友聚會。
1971客廳的誕生,是將第三空間延展為專屬的工作、社交空間。為顧客提供高質量與針對性的服務。
如今,又有許多新的花樣:
環保實驗店:星巴克全球首家環保實驗店“向綠工坊”位于上海前灘太古里。
非遺概念店:該店由星巴克與貴州省黔東南丹寨縣的蠟染合作社聯手打造,既是一個第三空間,也是一個非遺藝術的展覽空間。
共享空間概念店:門店內劃分為四大功能區,包括私密的收費會議室、半開放的單人辦公區、方便多人討論的沙發區,以及短暫休憩的休閑區。
星巴克寵物友好門店:2017年起,在深圳梅林卓悅匯店,開出了第一家寵物友好門店。除了專門為寵物設計的外場,寵物的專屬飲品,更會不定期舉辦寵物相關的活動。
星巴克手語門店:由聽障咖啡師組成,可以用手語和文字自助點餐的門店。已在廣州、北京、杭州、上海、天津、成都、青島等城市開出了手語門店,每家手語門店都為當地聽障人士提供就業機會,以及與健全人交流融合、展示自我的平臺。
星巴克臻選門店:專門設立了專屬的手沖咖啡臺,為咖啡愛好者打造從煮制到品嘗等多方位極為美妙的私人咖啡劇場。顧客不僅可以了解星巴克臻選?咖啡的歷史故事和風味特點,更可以向咖啡大師學習臻選咖啡的煮制方式。
星巴克臻選TM咖啡-酒坊(Bar Mixato):是星巴克將酒吧體驗與臻選咖啡進行的一次全方位融合,開啟咖啡與酒吧一體的新模式,讓顧客隨時都可享受帶有星巴克特色的咖啡、美酒和美食,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微醺”的全新體驗。
星巴克臻選烘焙工坊:是全沉浸式咖啡體驗的門店,在這一與眾不同的零售空間 ,顧客將感受到前所未見的互動式全感官咖啡體驗。
星巴克啡快概念店:集合“在線點,到店取”的啡快?服務、專星送?外送服務和到店顧客體驗三大功能,實現數字化與空間體驗的無縫連接。
2、專星送新功能:是星巴克的外賣業務服務,在傳統外賣的基礎上,增加了隨心、貼心、精心、放心等四個概念。
隨心是指提供與門店一樣的客制化服務。
貼心是指智能售罄引導服務,在產品售罄時,顧客可一鍵換店購買。
精心是指星巴克臻選的系列咖啡產品將首次登陸專星送。
放心則是指星巴克會員將在外送服務上享有同等的會員福利。
3、啟用超級門店功能:預計在2022年底,每一家星巴克在美團都將擁有一個集交易、預訂、展示為一體的的多功能主頁,和線下門店一樣呈現不同風格或故事。消費者可以根據線上展示,找尋自己所愛的門店,使用1971客廳預定空間,查找門店明星咖啡師等功能。
在此基礎上會想心思的星巴克又提出“沿街取”。在門口畫一個短暫停車區即可。
去年3月,星巴克中國與高德地圖共同推出全新零售渠道“沿街取”,率先在北京和上海兩地的150家星巴克門店上線,預計一年內拓展至全國的1000家門店。
這項服務主要面向在通勤高峰、繁忙路段有喝咖啡需求的車主或乘客。消費者只需提前在高德地圖App上設置好目的地和沿途取餐點,門店工作人員就會根據消費者的預估抵達時間送餐至途經點。
雖然在形成規模效應之前,“沿街取”并不具備足夠大的盈利空間。但是,如果站在“第三空間”的角度看,“沿街取”則算得上一項創舉。它相當于將服務從門店延伸到以汽車為載體的街邊零售,把“人等貨到”變成“貨等人來”。其誕生標志著星巴克的“第三空間”再次拓展了邊界,于“到店”“到家”之外,又開創出“在途”這一全新消費場景。
“在途”的市場空間極其巨大。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全球汽車保有量為14.46億輛,其中中國汽車保有量超過3.12億輛,占世界總量的22%,位居世界第一。
很多國家都推出了“汽車穿梭餐廳(Drive-Thru)”服務。整個餐廳被設置為車道形狀,駕駛人只需要開車進店,按下車窗,就可以像過高速路收費站一樣直接點餐取餐了,全過程只需要剎車,不需要下車。
武漢比較早的一家在江夏。
中國的投資者也應該開拓這個市場。
在我看來,車就是“第四空間”,是家人的時候,就是家,是單位同事,就是辦公室,是朋友坐時,就是茶館。“第四空間”是一個前三個空間的綜合體。
在中國,由于大部分城市核心區租金昂貴,普通餐飲店很難負擔得起自帶車道的汽車餐廳模式,反倒是“沿街取”服務既能滿足這部分需求,又規避了高昂的前期成本投入,無疑是一項極具想象空間的輕量化、數字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