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6月,占地約9000平方米的襄陽宜城市寄遞公共配送中心建成啟用,快遞包裹隨著傳送帶移動,郵政、中通、申通等3家快遞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按鄉鎮分揀快遞。駕車5分鐘可進入全國高速網。該中心新增2條自動化分揀線,日進出港快遞約5萬余件,后續極兔等快遞公司將相繼入駐。
農村地區“點多、面廣、線長”,宜城實行“一村一策”,通過“交郵合作”“郵快合作”等方式,190個行政村實現快遞進村全覆蓋,單件收發可節約成本1.2元至2.5元。
電商的助力,宜城漸成鄂西北紅薯集散地,每逢收獲季節,宜城快遞企業安排專人駐扎基地、倉庫等,幫助農戶打包裝貨,降低紅薯破損率。
依托農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農戶們不再為農特產品出村進城發愁,紅薯穩坐宜城電商農產品的頭把交椅。
宜城紅薯種植面積超10萬畝,銷售收入4億元,平均每畝收入達到4000元。
板橋店鎮十幾年前開始試種紅薯,隨著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紅薯成為該鎮繼西瓜、桃李等特色種植業之后帶動村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的又一重要經濟作物。
王臺村紅薯種植面積達6000畝,從當初試種到如今的增收“主力軍”,其間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次偶然機會,一位經營紅薯的河南客商到村里來,他說我們村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非常適合種植紅薯。我一聽非常高興,就到河南去考察。”王臺村黨支部書記劉波說,他種植了3畝多從河南引進的“龍薯9號”,連續3年,畝產都在8000斤以上,每畝純賺4000元。
許多村民靠種紅薯蓋了房、買了車。為了做強紅薯產業,劉波準備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延長紅薯下游產業鏈條,提高紅薯經濟附加值。
每年8-11月,是宜城本地紅薯成熟季節。他們把宜城紅薯放在網上賣火了,全國各地數十個商家找他代發宜城紅薯。段夢陽在拼多多上開了5家店,主要發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以廣東、浙江為主。
2022年,在拼多多紅薯類目排行榜中,宜城紅薯排名第一,銷量超過廣西山東河南等地,宜城成為電商平臺上紅薯銷售集聚地。
今年以來,宜城每天發運的紅薯快遞包裹已超過3萬件,重量超過10萬公斤,不僅賣光了本地紅薯,還帶動河南、山東等地紅薯銷售。預計紅薯類產品全年發貨1200萬件,銷量達5000萬斤以上,帶動農產品銷售額過億元。
來自宜城市商務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市65家電商企業線上銷售額約3.5億元,同比增長30%。
這里有大學生的功勞。
2023年8月10日,南營街道辦王家灣村電商倉儲基地,80后大學生周虎和附近30多位村民忙得不可開交。
今年8月,宜城紅薯一上市,公司每天能收到6000多筆訂單,較去年同期增長50%以上。盒裝紫薯分為3斤裝和5斤裝,網購價分別為18.8元、29.8元。
周虎為宜城市楚鄉情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2018年,他返回老家宜城,和同學做起了電商生意。發現當地紅薯開始走俏,便在拼多多、淘寶、抖音等平臺開店。
據宜城市商務局統計,2018年以來,先后有30多名像周虎這樣的80后、90后大學生返鄉創業做電商,他們懂技術、懂市場,對推動宜城紅薯銷售發揮了關鍵作用。如,曾在廣東上班的90后段夢陽返鄉后,一年在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銷售紅薯4000多萬元;80后陳奎在網上賣宜城紅薯,銷售旺季日均發單達到1.5萬筆……
宜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銷售,在農村建起了一批倉儲基地,真金白銀支持電商企業,降低農產品運輸成本。僅王家灣倉儲基地,就吸引了周虎等5名電商創業者入駐。
曾在深圳一家電商公司工作過的王小龍,2018年回到老家鄭集鎮魏崗村創業。他說,電商平臺巨大的流量和用戶群,與宜城紅薯資源優勢相疊加,發酵出規模效應,讓宜城紅薯銷量快速倍增。
類似的情況前幾年也出現在枝江。
2020年枝江市董市鎮新周場村,一輛輛滿載著獼猴桃、蘋果的大貨車緩緩駛出。可是本地并不生產這些水果。
宜昌咪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余紅平本來做傳統的水果批發生意。4年前,他看到電商平臺銷售日漸紅火,便果斷從線下轉到線上,用于儲存水果的倉庫就地改為包裝車間。
起初,余紅平只賣枝江的柑橘、甜瓜,后來又把當地的紅薯賣到全國各地。隨著銷量持續攀升,余紅平的電商平臺吸引全國眾多同行關注。經營陜西獼猴桃和甘肅蘋果的商家找到他,希望通過他的電商平臺銷售水果。
“我們村成了全國水果集散地。”余紅平說,外地水果先運到該村,根據網絡銷售要求,重新挑選打包;經他的電商平臺銷售后,再從新周場村發往武漢、成都、重慶、昆明等地。該電商平臺平均每天銷售3萬多單,高峰時七八萬單。從2020年3月7日至8月1日,該平臺銷售額達1.2億元,位居拼多多生鮮銷售全網冠軍,全年銷售收入突破2億元。
再來看看紅安苕。紅安苕產業發展成績單:
種植面積24.2萬畝,產量59萬噸,居全省第1位、全國第16位。
加工銷售企業45家,開發系列產品100多種,加工總產值24億元。紅苕加工轉化能力突破20萬噸,打造了紅安苕區域公用品牌+企業產品品牌60多件,擁有56個紅苕產品商標,綠色食品標志3個,紅安苕品牌價值達高達40億元。同時,建設了111個紅苕保鮮儲藏基地,保鮮儲藏能力達到4.6萬噸。
全國首個甘薯類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入選湖北十大鄉村產業。
紅安縣與科研院所合作,從數千個甘薯品種中,培育出“紫檀紅、騎龍紅、姜牌紅”等一批適合紅安氣候與環境的甘薯品種,并從薯形、薯皮色、熟食品質等方面制定了質量級別標準。
如果學一學宜城“大學生+紅薯電商”,可能會發展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