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蘇州日”活動已然成為蘇州招才引智工作的重要品牌,至今已經連續舉辦7年。今年,秋招季活動繼續走進168所高校,并首次推出“高校引才專列”,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定向對接,邀請約600名2024屆畢業生乘坐高鐵直達蘇州,開啟一場與眾不同的求職之旅。在9月的23、24兩日,“高校引才專列”抵達吳中,近80位武漢重點高校的博士團及本碩團學子親臨現場,深入體驗了“天堂蘇州·最美吳中”的城市、文化與產業魅力。
多年來,我對蘇州這個超級地級市的發展保持了持續的研究關注。我曾建議,參考蘇州市委書記是省委常委的模式,湖北的宜昌、襄陽市委書記也應是省委常委。至2012年,這些建議終被鴻忠書記采納,如今,襄陽市委書記依舊是省委常委。
蘇州的招才引智并不出人意料,因為它做了武漢曾遲疑的兩大創舉:打造名校新校區與研究院經濟。
一、名校新校區
蘇州現有8所本科大學,包括“211工程”中的蘇州大學,以及17所專科學校。此外,昆山杜克大學是由武漢大學和美國杜克大學合作創辦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大學,這是我非常關注的一所大學。
此外,蘇州市一口氣引入了四個“985工程”大學的校區,這些都是中國頂級的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
中國人民大學在蘇州設立的國際學院(研究院)始于2007年。僅僅兩年后,在2009年,國際學院開始開辦中法財務金融碩士項目。隨后在2010年,法方提議將該項目擴大,成立一個中法學院,這個提議在2012年被正式實現。因此,中國人民大學的蘇州校區成為其重要的合作辦學區域。除此之外,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還設有國際學院和絲路學院,前者主要招收碩士和博士學生,后者主要招收碩士留學生。
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
在2018年,江蘇省政府與西北工業大學簽署了一份合作辦校協議,創建了西北工業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和太倉校區。太倉是蘇州的一個縣級市,位于上海附近。該校區占地約1780畝,預計能容納約1萬名學生,一期工程已于2021年完成。主要設置的專業包括民用航空、智能制造、新材料等。
南京大學蘇州校區
在2019年,南京大學在蘇州設立了新校區。這個校區占地近3000畝,位于蘇州高新區,主要設有生物醫藥、材料、電子信息、人文等學科。校區于2020年3月開工建設,并于2021年9月開始招生。按照規劃,該校區能容納1.2萬至2萬名學生。
東南大學蘇州校區
2021年2月5日,位于南京的東南大學與蘇州市政府簽署了合作建設東南大學蘇州校區的合同。東南大學蘇州校區前身是其在蘇州設立的研究院,該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至今已招收研究生1600多名。預計到2025年,研究生數量將增加至4000人。東南大學在蘇州的所有研究院、實驗室、科技園等資源將被整合,新的專業方向將包括人工智能應用、健康數據科學、先進材料與制造、納米技術等,并將設立蘇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生物醫藥研究院、國家電磁環境效應檢測中心、下一代半導體材料實驗室等大型公共研發平臺。
隨著這四個985工程大學的校區建成,未來蘇州在新材料、納米技術、醫藥衛生等領域將有出色的發展前景。
在大學數量上,蘇州已超過西安、長沙的三所985工程大學,以及武漢和南京的兩所985工程大學。然而,這四個城市仍擁有多所211工程大學,蘇州在這一點上仍有一定差距。
二、研究院經濟與蘇州的工業崛起
蘇州市注重科技與知識經濟,這反映在其積極引進和建設的大量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等知名學府均在此設立研究院。除此之外,蘇州還擁有如蘇州智能制造研究院、華為蘇州研究所、蘇州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等專業研究機構,它們覆蓋從科技到教育的各領域前沿研究。
同時,蘇州還有許多專注于特定領域的研究機構,如蘇州建筑科學研究院、江蘇省蘇州紡織工業設計研究院、蘇州科技學院相城研究院、蘇州珍妮太湖珍珠研究院和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蘇州防水研究院等。
一些特殊領域的研究機構也在蘇州設立,如蘇州附大腋臭研究院,致力于解決具有廣泛影響的社會健康問題。還有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測研究院蘇州分院,專注于特種設備的安全監管和技術研究。
設計研究也是蘇州的一大特色,蘇州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蘇州物可產品設計與研究有限公司都專注于產品和服務的設計研究。整體看,蘇州已經擁有包括上述在內的100多個研究院,其數量在全國范圍內位列前茅。通過這些研究院,蘇州加速了科技進步,促進了知識經濟的騰飛,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有了高校和研究院,蘇州的工業自然而然地也就發展起來了。
蘇州制造業基礎雄厚、產業配套能力強,擁有35個工業大類,171個工業中類和505個工業小類,是國內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
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6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4.55萬億元,連續四年居全國城市首位),新增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9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2家,超全省四分之一;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產業都已邁上萬億臺階。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產業規模達12819.7億元,從業人員近100萬人,是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生產基地,擁有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光子三個千億級產業,人工智能產業躍居國內第一方陣;裝備制造產業產業規模達13777.4億元,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善的制造體系,擁有汽車整車、電子及零部件、智能車聯網、機器人及數控機床和新能源等千億級產業;先進材料產業規模達10800億元,擁有納米新材料、先進金屬材料和高性能功能纖維材料三個千億級產業;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2188億元,處于全國第一方陣,擁有高端醫療器械一個千億級產業、創新藥物產業居全國前列。
經過努力,蘇州的發展能力大幅度提升。
一方面,人均GDP靠前。2022年人均GDP排名:北京第4、蘇州第5、深圳第6、南京第9、上海第10、杭州第18、廣州第20、武漢第28、天津第43。
另一方面,蘇州躋身特大城市行列。近日,住建部發布《2022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最新城市人口數據出爐,城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人的超大城市增至10座,人口在500萬-1000萬區間的特大城市達9座。
因此,蘇州需要全國各地的博士、碩士等去蘇州填充高校、研究院、企業。
一座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GDP長期被人口500萬的城市超越,武漢要認真思考,武漢的創新能力、發展能力與蘇州比還有什么不足?
可能是由于武漢本地高校太強了,政府對引進全國名校與研究院興趣不大。而實際上,這才是提高武漢創新力的關鍵。武大、華科等高校的專業研究范圍與能力已經有一定的固化,而引進外省名校與研究院,對于開創武漢創新的新天地、進一步推動武漢地區創新發展極具意義,也是在數字經濟時代打造產業創新集群,推動武漢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闊步向前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