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湖北省委關于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
著力構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充分發揮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的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充分發揮其對湖北全域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群建設,形成“由點及面、連線成片、兩翼齊飛”的格局。
這個戰略簡單來說就是“一圈兩群”。
與過去的一主兩副(武漢、宜昌+襄陽)、宜荊荊城市群、襄十隨城市群相比,是一個進步。首次提出宜昌(1+3)、襄陽(1+3)城市群的概念。讓宜昌、襄陽兩位市委書記(省委常委)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但是,我覺得宜昌城市群(荊州、恩施、神農架)、襄陽城市群(荊門、十堰、隨州),更能夠體現長江經濟帶與漢江經濟帶的發展需要。
我覺得荊門應該放在襄陽城市群,因為同屬于漢江經濟帶。神農架與宜昌的聯系更多更早一些。
所以,十多年來我一直主張“三圈三帶”:
武漢城市圈(1+8);
襄陽城市圈(1+3,隨州、十堰、荊門);
宜昌城市圈(1+3,荊州、恩施、神農架)。
長江經濟帶、漢江經濟帶、清江經濟帶。
自從2012年我的建議(宜昌、襄陽市委書記由省委常委擔任)被采納之后,我仍然堅持“三圈三帶”的建議。
這次有了“一圈兩群”的戰略,雖然不是完全采納了我的建議,但是,也算實現了一個小目標(一大兩小三個城市圈,整個湖北全部歸入“鄂三角”,三個常委各聯系一塊)。其他的內容等下一個五年規劃吧。
這次省里提出“一圈兩群”,擴大宜昌、襄陽城市群,與總書記的思路有關。
十九屆五中全會有十大創新,其中第十是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
總書記在11月1日的《求是》發表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強調:
“要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城市之間既要加強互聯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態和安全屏障。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
“一市獨大”,說的就是武漢、成都。
2019年GDP:武漢16223.21億元,襄陽4812.84億元。
成都17012.65億元,綿陽2856.2億元。
在沿海,一般是非省會城市經濟規模大于省會城市。如深圳大于廣州,泉州大于福州,蘇州大于南京,青島大于濟南,大連大于沈陽。
而在中西部,就沒有這種情況,省會城市就是老大。
中西部就是要在不影響省會城市發展的同時,把一個省的老二、老三發展起來。這也是湖北最為典型的問題。
我最近提了一條社情民意信息:建議加快中西部非省會城市的發展。
第一,在武漢獲得國務院不少于20項政策支持的情況下,湖北省政府要把省級政策資源向宜昌、襄陽傾斜,因為除了武漢之外,湖北的其他城市能夠得到國務院政策支持的相當有限。最新的武漢政策是,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武漢獲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城市。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總占地面積4750畝。
武漢政策多的用不完,其他城市則沒有政策。
第二,要發揮宜昌、襄陽的作用。鄭州基本上在河南的中心偏上,而武漢則在湖北東部,宜昌、襄陽反而是在中心。借鑒河南洛陽、江西贛州等市市委書記由省委常委擔任的現實。我在15年前建議宜昌、襄陽市委書記由省委常委擔任。直到2012年才被當時的省委書記采納。
第三,把“一主兩副”升格為三個城市圈。最大限度地發揮三個省委常委的作用。
鄂西北、鄂西南、鄂東就形成一大兩小三個城市圈。
再加上三個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漢江經濟帶、清江經濟帶。
一直希望湖北省的十四五規劃能夠采納我這個建議。
湖北不構建宜昌、襄陽城市圈,總量難以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