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作者 向能利 通訊員 胡珊珊)在陽新縣興國鎮蓮花池社區的疫情防控的前沿陣地,戰斗著一位從部隊轉業的黨員干部,他沖鋒在前,舍小家顧大家,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他就是現居陽新,工作在黃石的退伍軍人陳福勝。40多天來,社區上下、值守黨員無不知曉陳福勝這個名字,由于他曾在部隊擔任過團長職務,所以大家更是尊稱他為戰“疫”一線的“老團長”。
身先士卒好榜樣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關鍵防線,關系到戰“疫"的成敗。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2月6日,陳福勝找到所居住的蓮花池社區,向社區黨支部書記石義明主動請纓,提前加入到抗擊疫情的一線隊伍當中。根據社區的工作安排,他得以“應”戰,并負責蓮花新村內圍(8個小區,1100戶左右)的疫情防控任務。由于所轄范圍大、小區多、居民散,加上棟棟無物業管理、處處是巷道路口,又是7例確診的“重疫區”,給防控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了保證居民安心居家隔離,防止隨意進出或聚集,阻斷疫情傳播途徑。在疫情防控宣傳上,陳福勝積極向社區建言獻策,在采取懸掛宣傳橫幅,張貼宣傳標語,發放宣傳手冊、流動小喇叭宣傳。同時,他建議創建微信“雙報到”黨員工作群,每個小區建立居戶聯誼群。“雙報到”黨員必須全部加入包保小區居戶群里,便于及時傳達上級防疫工作精神及相關防控知識,也利于包保黨員能夠及時掌握居戶動態信息。他的好建議、好做法很快得到推廣,微信群在黨員與居民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雙重”作用。社區防疫工作因此變得愈加思路清晰,有條不紊。由于宣傳工作直接到戶到人,居民的風險防控意識得到了提升,在基層筑起了一道最嚴的“防護網”,打通了疫情防控宣傳的“最后一公里”。
勇挑重擔踐初心
2月12日,疫情防控進入關鍵時期,抗疫工作進一步下沉到社區。作為一名負責內圍防控的“臨時支部書記”,陳福勝感受到擔子與責任的重大。真正地沉下心、沉住氣,沉浸在社區瑣碎工作中,不是件易事,挨家挨戶摸排異地返鄉人員,是他遇到第一件頭疼的事情。為了及時掌握每戶家庭成員的體溫正常情況,他要求組長帶頭,每天督促戶主代表接龍上報家庭體溫情況,確保異常人員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由于前期疫情造成的恐慌,許多居民并不很配合,存在一定抵觸情緒,甚至故意不開門,制造不在家假象。為確保登記不漏一戶、摸排不漏一人,陳福勝將8個小區34棟樓,分成5個小組,實行黨員樓長包保負責制,并親自帶領一個小組上門摸排。
一輪又一輪的摸排接踵而至,面對發熱病人,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居家無人戶,殘疾人員等特殊人群,他總是身先士卒,從容面對,別人不敢去的小區或居戶,總是他沖鋒在前,冒著被感染風險,親自上門登記排查,由于超負荷運轉,他在連續高強度工作上,差點暈倒在工作一線。
疫情防控,勸導工作不放松。有的居民不聽勸告,擅自下樓聚集;有的扎堆在小區蔬菜、生活物資采購點,不注意自我保護;有的趁夜色破壞封堵路口的板墻;還有的不帶口罩,到處閑逛,給疫情防控帶來很大風險。他嚴格要求各個包保樓長必須做到,守樓有責,守樓盡責,及時掌握所轄小區居民生活動態,為居戶解決日常生活上的困難。同時,安排一個巡邏組進行日夜巡邏,確保各小區路口路障完好無損。受到居民的冷言熱諷,他總以微笑和耐心一一化解,一心想著把排查做得更細致,為打贏抗擊疫情戰做出應有的貢獻。
堅定信仰樹模范
社區情況千差萬別,社區事項千頭萬緒。居民待在家里,生活上難免出現缺衣少藥,精神上難免產生煩躁焦慮。青菜吃完了,煤氣用沒了,水管漏水了,慢性病缺藥了,老人生病了.....每天無數條民生訴求的信息,反饋到他的手機群里,由于戶數多,黨員力量有限,經常忙不過來。但是,他時刻把為民解難、為民分憂銘記于心,一個也不落下,率先垂范,多次上門為低保戶、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灌煤氣、送醫藥、做疏導;為居民送生活物資,并幫助他們聯系水電工,解決漏水沒電的后顧之憂。許多居民樓層高,經常累得滿頭大汗,但他從沒喊過一聲累,把溫暖送到了,身上的累也沒了,真正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參戰40多天來,他戰斗在社區,與社區干部肩并肩,共奮戰,始終不忘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危難時刻義無反顧,直面危險,樂于奉獻,展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盡管他只是撲在疫情防控中無數黨員的一個縮影,但他卻在疫情防控中樹立了先鋒典范,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編輯 :黃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