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張女士收到一件快遞包裹,紙盒里只有一張卡片,內容是“掃碼領取大禮包”。后來發生的事情簡直讓人不可思議——張女士(化姓)掃碼之后,竟被騙走52萬元。
4月16日,極目新聞記者從武漢市公安局江岸區分局了解到,民警偵查發現,給張女士快遞卡片的朱某等人,竟然通過快遞發出了81萬件“掃碼領取大禮包”詐騙卡片。辦案民警從武漢追蹤至江蘇、浙江等地,先后抓獲7名犯罪嫌疑人。目前,該案仍在辦理中。
民警繳獲大量詐騙卡片
據介紹,電詐分子大批量寄送詐騙卡片,起到了“釣魚”作用。與撥打詐騙電話相比,寄送詐騙卡片的犯罪成本更低。這一動向正在引起全國公安機關密切關注。民警提醒廣大群眾,不要理睬來歷不明的“中獎”“優惠”“大禮包”等信息;除非必要,不要掃描任何二維碼,更不要在掃碼之后“做任務”。
收到一張卡片被騙52萬元
“我被騙了52萬余元!”今年1月2日晚10時許,武漢市公安局江岸區分局后湖街派出所接到居民張女士報案。
民警劉牧野接到了張女士,詢問事情經過。
張女士說,幾天前的2024年12月26日,她收到一件快遞包裹,拆開小紙盒,里面只有一張小卡片,內容顯示:刮開覆蓋膜領取編碼,掃碼聯系客服即可領取“新春豪禮”。“一重禮”是價值1000多元的巨型零售大禮包,“二重禮”是洗衣液,“三重禮”是20元現金紅包。
朱某寄出的詐騙卡片
張女士刮開了覆蓋膜看到了編碼,掃了二維碼,聯系上“客服”。“客服”卻說,需要完成指定任務,才能拿到大禮包,如果任務做得多,還有返利。
根據對方提供的鏈接,張女士下載安裝了某APP,試著做了一單,沒過多久,竟然收到了外賣小哥送來的一只大果籃。“客服”告訴她,果籃是她做任務的獎勵。
接下來,張女士按照要求完成了幾次小額“刷單”的任務,每次都順利拿回了本金和返利,這讓她逐漸放下防備。“客服”引誘她做一筆5000元的“任務”。張女士付款后,系統突然顯示“操作錯誤”,慌忙與“客服”聯系。
“客服”稱,由于操作錯誤導致賬戶被凍結,要“解凍賬戶”,需要再做一單任務,購買一張4萬元的購物卡。張女士急于“解凍賬戶”,按照對方要求購買4萬元的購物卡,然而,對方又以新的理由要求張女士繼續做任務。直到張女士當日支付金額達到上限,“客服”稱還要做9萬元的任務才能“解凍賬戶”。
張女士表示網銀已達上限,無法支付,“客服”竟讓她在網上下單找“跑腿”,把現金送到江岸區信合嘉園某處。張女士累計損失了52萬元,意識到被騙,來到后湖街派出所報警。
“我當時真是昏了頭,心里總想著下一次就能解凍賬戶把錢拿回來,結果越陷越深。”張女士懊悔地說。
跨越3省追蹤抓獲7名嫌疑人
了解案情后,武漢市公安局江岸區分局刑偵大隊聯合后湖街派出所,連夜成立專案組開展偵查。民警們兵分多路,一隊民警前往“客服”指定藏匿贓款的信合嘉園現場。可是,該處位于視頻監控盲區,沒有發現有效線索。
刑偵大隊青年民警徐文豪告訴記者,另一路民警查看張女士收到的快遞單,發現寄件地址位于蘇州市虎丘區某快遞站。3月11日,民警徐文豪等人趕赴蘇州市。
查找寄件人的工作十分艱難。民警介紹,寄件人的身份隱藏極深:其姓名是假的,手機號是虛擬號,發貨地址竟然是某某路和某某路路口。與快遞站聯系的微信號,也是盜用他人身份辦理的,該微信號主人遠在外地,從未到過蘇州。
前方,民警馬不停蹄開展走訪;后方,分局相關部門全力協助,提供支撐。當晚,民警查明寄件人的真實身份為朱某,隨后掌握其住處以及發貨的快遞包裝作坊。
端掉詐騙卡片打包發貨窩點
3月13日清晨6時許,19名民警輔警分成3個小組,在朱某的住處、快遞包裝作坊等部位蹲守布控。6小時后,朱某等4人來到快遞包裝作坊“上班”,民警當即將其控制,對作坊進行搜查,搜出大量尚未發出的詐騙卡片。據其交代,民警連續作戰,抓獲負責物流運輸的霍某等2人。
3月13日,民警將7名嫌疑人押回武漢。“出差的這3天時間,每個人睡眠時間總共不到10小時。”后湖街派出所民警劉牧野告訴記者,這3天,他們幾乎每天24小時連續作戰,困了就用礦泉水洗把臉,實在撐不住了,閉目休息一會繼續工作。將嫌疑人押回武漢的途中,由于車票緊張,民警輔警有的沒有座位,始終保持高度警戒,直到將6名嫌疑人送進看守所。“雖然很累,但是能將嫌疑人繩之以法,為社會清除毒瘤,我們就充滿了力量。”后湖街派出所副所長王凱說。
經審訊,朱某交代,寄遞卡片的業務來自盛某,當時,盛某在杭州。
民警查看發貨窩點的打包設備和材料
3月15日凌晨,江岸區公安分局刑偵大隊與球場街派出所組織警力趕到杭州。然而,盛某已經感覺不妙,駕駛一輛保時捷逃往衢州。民警馬不停蹄地追至衢州,當晚,在衢州一處公園路邊發現了盛某的保時捷轎車。經過蹲守,盛某走出火鍋店前來取車時,民警將其抓獲。
至此,盛某、朱某團伙7名嫌疑人全部落網。
涉案嫌疑人被押回武漢
查扣用于發貨的設備
寄出81萬件詐騙卡片
刑偵大隊青年民警徐文豪告訴記者,朱某是江蘇蘇州人,盛某是浙江衢州人,兩人的文化程度都是高中。之前,兩人在蘇州做手機生意時相識。2023年,盛某聯系上境外電詐團伙,承接發送卡片的“生意”。朱某入伙后,成為其下線。
按照境外指令,朱某等人聯系印刷廠負責制作了小卡片,在某電商平臺開了網店,與快遞公司簽了批量寄遞業務,還招募了工人,專門從事打包發貨。根據境外提供的收件人地址和電話號碼,朱某等人通過網店發貨(寄出裝有詐騙卡片的小紙盒),通常每天發送數千、上萬個包裹,最高一天竟然發了5萬個。
據查,1年多時間,朱某等人累計發送裝有詐騙卡片的包裹達81萬件,每件獲利0.5元,非法獲利累計達40萬元。
民警在面包車內截獲電詐卡片
目前,盛某、朱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武漢市公安局江岸區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深入偵辦中。
辦案民警介紹,隨著公安機關對電話卡的管理越來越嚴格、對詐騙電話的預警攔截力度越來越大,一張電話卡用于詐騙,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被封號或被納入黑名單;同時,電詐分子重新獲得電話卡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寄遞詐騙卡片,可以起到類似的廣泛撒網“捕捉”受害人的效果,“獲客成本”卻比電話卡低得多。卡片的印刷費十分低廉,批量簽約的快遞費也很低。據查,朱某和快遞公司簽約的快遞費為每單2.1元,每單可以賺0.5元。目前,這一動向正在引起公安機關密切關注,正在著手對相關行業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理。
辦案民警提醒廣大群眾,不要理睬來歷不明的“中獎”“優惠”“大禮包”等小廣告;除非必要,不要掃描任何二維碼,更不要在掃碼之后“做任務”。如果發現可疑“小廣告”,請向公安機關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