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過后,氣溫逐漸由升溫轉成降溫,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人極易倦怠、乏力。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合適。
秋季,指陽歷8、9、10月,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 個節氣。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記載:“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科治好表示,秋季應順應“陽消陰長”的特點,慎起居、節飲食、調情志,從而使陽氣收斂,為度過寒冬作好準備。
起居
秋季應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涼而傷及肺部。
精神
保持內心寧靜,情緒樂觀,舒暢胸懷,拋開一切煩惱,避免悲傷情緒,是秋季養肺的一個好方法。
飲食
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蘋果、橘子、獼猴桃、白蘿卜、白梨等,以收斂肺氣,滋養陰液;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等,可避免發散瀉肺。科治好提醒銀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潤肺作用,宜常吃。此外,秋季主養肺,可適當喝些雞湯、骨湯等。
運動
秋季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可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如爬山、打太極拳、游泳等,長期堅持可增強心肺功能。
藥物
秋季藥補的基本原則應以滋潤為主,忌耗散。常用的藥物有西洋參、沙參、芡實、玉竹、天冬、麥冬、百合、女貞子、胡麻仁、干地黃等。
秋季氣候多變,早秋濕熱,中秋前后干燥,晚秋又以涼、寒為主,加之夏天人們的體力、精力消耗較大,體質相對較弱,科治好提醒這時會很容易出現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等疾病,因此要多加注意。
道家真人丘處機的《攝生消息論》說道:“但凡春秋之際,故疾發動之時,切須安養,量其自性將養。秋間不宜吐,并發汗,令人消爍以致臟腑不安,惟宜針灸”。
因此秋季進行艾灸,是祛病養生的一大妙招。科治好提醒秋季常用的艾灸穴位有:
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其內應肺臟,是肺氣轉輸、輸注之處,為治療肺臟疾病的重要腧穴,臨床上用于治療咳嗽、哮喘、咳血、肺癆及過敏性鼻炎等一些呼吸系統疾病。
腎俞穴:位于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水腫,耳鳴,耳聾等。
關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科治好提醒關元不僅有強壯作用,還有培腎固本、補益元氣、回陽固脫之功效。
主治少腹疼痛,霍亂吐瀉,疝氣,遺精,陽痿,早泄,白濁,尿閉,尿頻,黃白帶下,痛經,中風脫癥,虛癆冷憊,羸瘦無力,眩暈,尿道炎,盆腔炎,腸炎,腸粘連,神經衰弱,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