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潭米粉、鍋盔、煮包子、岳家鄉牛肉醬、豆餅、黃花菜……這些特色風味小吃、土特產品,對于那些遠離家鄉的天門游子來說,確實是一種無法抵擋的誘惑。
早在網購剛興起之時,我市不少市民就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將天門特產送上電商快車。
“天門陸羽土特產總匯”的店鋪老板娘李霞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6月,她就在淘寶網上注冊了一家網店,專賣天門特產。
為什么賣特產?她坦言,源于當初的一個電話。一天,一個遠在北京的親戚打來電話,讓李霞幫忙寄點鍋盔和蒸菜粉過去,說很想念家鄉的味道。李霞心里突然冒出一個想法:天門在外的游子那么多,他們肯定也想念家鄉的小吃,可以嘗試在網上賣土特產。
說干就干,如今,天門醬鴨、醬雞、天禧牛肉醬、漢江野刁、楊場豆豉、黃潭米粉等80多個“土貨”被李霞推到網上并熱銷。
李霞的電商部也由原來的一臺電腦變成現在的六臺電腦,由原來的一個人變成如今的五個人,年銷售額超過百萬元。她也因此被同行稱為“特產大王”。
如今的天門,網上賣“家鄉味道”的創業者遠不止李霞一個。
熟悉的“家鄉味”,通過網絡,讓遠方游子回味味蕾上的故鄉。據商務部門發布的《天門電子商務調研報告》顯示,目前我市在淘寶網上銷售“天門特產”的店鋪達到73家,交易品種有皮蛋咸蛋、炒米、黃潭米粉、鍋盔、慈菇等30多個,一大批本地特產通過互聯網走向全國各地。
從記者調查的情況來看,目前,天門的100多家農村淘寶店,主打天門本地特產的占到8成以上。
天門市農產品眾多,為何土特產是主打?李霞認為,需求決定市場,天門有40多萬人在外地工作和求學。對于本地的創業者而言,也是最容易上手、根本無需做品牌推廣的產品。
是這些讓人回味的“家鄉味道”成就了電商們的創業路。但在這些“家鄉味道”背后,卻有隱憂。
“不少商品被迫下架,損失不少。”日前,楊林辦事處的電商劉雅文告訴記者,自己的網店正經歷危機。
她的網店去年底在淘寶網上線,主要銷售小土豆、蓮藕等初級農產品,半年多時間里生意不錯。今年初,她在產品種類中增加了蜂蜜、藕粉等部分商品,但7月份,進貨的部分產品由于存放時間過長出現了質量問題,接到不少客戶的投訴,無奈只得下架。
“蜂蜜、藕粉都是農戶自己制作,在質量上并沒有一定標準,在實際采購過程中我也沒有辦法把控。”劉雅文頗為無奈。
買全國,賣全國,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電商,看起來確實很美好。
然而,由于農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成為農村電商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當前,我市農特產網商多半以分散的小農生產為主,無品牌、總量小、質量良莠不齊,未建立生產、檢測、配送的標準化體系。
“這不僅是土特產的問題,更是所有天門網銷農產品的共性問題。”位于天門工業園的湖北威耐爾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是我市電商企業中的“后起之秀”,企業負責人認為,質量不可控是目前天門農村電商產業發展的“死穴”。
“你賣的十個紅蘋果中有一個蘋果是青的,你的客戶也就不再信任你。”一家淘寶店主表示。
用標準化的生產、檢測、包裝,來做好產品質量的控制,這早已成為廣大電商的共識。
華西農商城電商負責人馬碧波坦言,實現產品質量的控制,個人網店難以做到,還是需要企業牽頭實施,讓農產品靠向工業品的標準化,對外觀和品質進行相對一致的把控,然后建立質量可追溯體系,才能最終實現符合電商要求的標準化,讓家鄉味道更安全、更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