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荊州實施“壯腰工程”,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興的關鍵之年。荊州坐擁483公里長江“黃金水道”,占全省長江水道的45.5%,整個長江中下游的25.5%,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如何利用好這一“黃金水道”,是打好“長江牌”,強壯“湖北腰”的關鍵所在。近日,《荊州港總體規劃(修編)》文件已全面完成,這將進一步完善荊州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升港口輻射范圍和影響力。
2011年4月,《荊州港總體規劃》獲批,確定了以鹽卡、柳林洲、觀音寺等港區為核心的17個港區規劃方案。此后,荊州港建設和發展步伐加快,建設了鹽卡港區三期集裝箱碼頭、斗湖堤港區朱家灣碼頭一期工程等,港口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不斷攀升。隨著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原有規劃已經無法滿足發展需求,需要進行修編。
修編規劃對原有港口建設規劃進行調整和完善,將荊州市境內的長江岸線601.2公里全部納入規劃范圍,同時,以沿江各行政區劃為單位,將港口劃分為松滋、公安、石首、荊州、鹽卡、沙市、江陵、監利、洪湖、洪湖濕地等10個港區,形成“一港十區”的總體格局。其中,為適應洪湖區旅游經濟發展,洪湖濕地港區為此次規劃的新增港區。
此外,為進一步提升荊州港對荊州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城市建設水平的依托作用,修編規劃對各港區功能作了合理調整,充分結合岸線資源特點,將荊州港建設成為以能源、集裝箱、建材、化工等運輸為主,具有多式聯運、旅游觀光功能的綜合性港口。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沿江產業的開發,長江岸線作為稀缺的戰略性資源日益減少,為加強長江岸線資源保護,修編規劃堅持開發利用與岸線保護相結合,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相結合,在合理控制沿江岸線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對港口范圍內的優良岸線進行保護,為荊州港未來可持續發展預留更加充分的發展空間。
目前,《荊州港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已進入沖刺階段,總體規劃成果已報送交通運輸部和省政府,待下一階段部省聯合審查。規劃未來15年,荊州市將以“構建水路交通樞紐,服務長江經濟帶”為主要目標,將荊州港建設成為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成為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的重要組成部位,進一步推動荊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荊州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