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閱讀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親情澆灌。云南深度貧困縣會澤縣,4.5萬余名留守兒童與父母隔著重重大山。山里的通信條件不好,最通暢便捷的,就是學校。一個個親情聊天室,就建在學校里面。
聊天室房間不大,設備也不怎么先進,但一塊塊屏幕將山里的孩子與山外的父母連接起來,見證著數不盡的歡笑與淚水,也分享著跨越距離的思念與愛。
大海鄉草山,海拔3200米。
會澤縣大海小學就坐落在這里,這里是云南曲靖市海拔最高的一所小學。
開門是山,往遠處眺望,層巒疊嶂的大山好像沒有盡頭。地處烏蒙山深處的會澤縣,是云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外出務工撐起了當地脫貧致富一片天,但30萬務工大軍的背后卻是4.5萬余名留守兒童。
“丁零丁零……”在大海小學一個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里,鈴聲此起彼伏,幾塊平板電腦前,孩子們在和父母聊天。
從2018年1月開始,會澤縣教育局開始在學校鋪開親情聊天室的建設,利用視頻通話等形式,加強孩子和父母的聯系。房間雖小,設備也不是最先進的,但這樣的聊天室卻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地方。
親情專線,把家人的思念帶到海拔3000米的山寨
元旦剛過,一夜之間,山上已是白雪皚皚,進出大山的公路上也結上了薄薄的一層冰,山間小路更是被積雪覆蓋。
在這風雪交加的路途上,成群結伴上學的孩子格外引人注目。學生都是附近村子里的,走到大海小學,短的也要半個小時,最長的路途要近兩個小時,3000多米海拔高的山上,寒風吹得孩子臉上紅撲撲的。
沿著彎彎扭扭的山路向前走,沿途的信號不大穩定,時好時壞,等看到手機信號近乎滿格的時候,就知道大海小學快要到了。山里的通信條件并不好,有些地方甚至還處在失聯狀態,最通暢便捷的,就是在學校。
最近幾年,縣里在教育基礎設施上加強投入,學校成為村里甚至鄉鎮上最好的房子。大海小學校長高官波介紹,校舍質量提高,基本設備滿足教學,各種互聯網技術也在教學中得到運用。
“但是,教育的意義不只是學習,也包括真正讓孩子們成人、成才。尤其是小學階段,無論學校教育如何提升與彌補,都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親人的慰藉。” 大海鄉中心學校校長張明學介紹,整個大海鄉17所小學,1400余人,而留守兒童就占到了半數以上。
在全縣還沒有全面鋪開親情聊天室的建設時,大海鄉就已經設置了“親情專線”。
“有的孩子日常也可以通過手表電話和父母聯系,但很多孩子家里條件差,想要用電子設備,都得到學校中來。”高官波說,“學校有信號、有設備,還專門設置了一個聊天室,孩子們有需求時,跟學校申請就可以了。”
聊天室的桌子上,放著厚厚一沓通訊錄和通話記錄,詳細地記錄著每個學生的家長聯系方式以及每次學生和父母的通話時長。長長短短的通話記錄講不完所有的故事,每一個簡短記錄的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短暫“相見”。
兒童之家,569個孩子在這里跟親人說悄悄話
與大海小學不同,會澤縣娜姑鎮石門坎小學是全寄宿制學校,569個學生中留守兒童就有290個,雙親都在外的有150個。平日里,校長趙書玉最掛心的,除了學生的安全問題,就是他們的心理健康。
“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情況不同,低年級的小孩剛剛跟父母分開,很不適應,學校要教導他們如何獨立生活。高年級的開始懂事了,知道的事也多了,但也更敏感,很多事情壓在心里都不說。”趙書玉說。
因為寄宿制管理,學生們不能用智能手機。學校就建起了親情聊天室,還取了個溫馨的名字,叫“兒童之家”,里面陳設著電話、平板電腦等各種各樣的聯系工具。
每到課間、午休時,“兒童之家”外面就排起了長隊。有時,隊伍太長,有的孩子剛剛排到,又到了上課的時間,只能下節課課后再來。趙書玉計劃著,等條件成熟時,給“兒童之家”再增加幾臺設備。
孩子們聊天的話題多種多樣:作文被老師表揚了,生病了,關心父母的生活情況……想念的時候,視頻里見上一面,成為最好的慰藉。
“知道虧欠孩子,但家里負擔重,老人又病著,不出去掙錢也不行。”在昆明務工的李順仙小兩口最近剛剛回到會澤,家里兩個孩子一個六年級、一個四年級,在大人不在家的時候,兩個小孩相互照顧。
“手機我們是從來都不關機的,怕的就是孩子找。”因為讀書少,小學四年級都沒念完,剛成年就進城打工的李順仙在視頻聊天中最愛叮囑的,就是讓孩子好好讀書。“吃了沒讀書的苦,就希望他們能更好一點。”
好在兩個女兒爭氣,成績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姐姐還是班上的優秀學生干部,讓夫妻倆省了不少心。年后不久,小兩口還得繼續出去。“現在聯系方便很多,想見的時候也能視頻,比過去好了。”李順仙說。
山里山外,“一塊屏”溝通親情、跨越山海
“媽媽,我演講比賽拿獎了。”
“奶奶和弟弟最近身體都挺好的,我也挺好的。”
“爸爸,你白頭發又多了,天天早出晚歸要注意身體。”
平板電腦面前,李艷麗爭分奪秒地跟父母匯報著最近學校和家里的情況,還不忘時時關心父母的身體。年僅12歲的她,是會澤大海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因為父母常年打工在外,小小年紀的她表現出了超出同齡孩子的成熟。
自從學校設置了親情聊天室,同父母視頻聊天,就成為她每個月最期盼的事情。屏幕另一頭的父母說得不多,看見寶貝女兒,一直樂呵呵地笑著,“要聽老師的話,要和同學好好相處……”每次通話,父母都要反復叮囑,幾乎成為慣例的結束語。
放下平板電腦的她笑容漸漸收起,堅強的小臉上才顯出幾分失落的神色,但很快又振作起來,“快過年了,爸媽就要回來了”。事實上,她沒有告訴父母的是,最近降溫了,好多同學有點感冒,馬上要期末考了,自己也有點緊張。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大山里,這句話可以說是很多像李艷麗一樣的孩子的真實寫照,要照顧弟弟妹妹,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上了年紀,放學回家還要割草喂豬,幫老人收糧食、做飯,但這些李艷麗從來沒有跟父母訴過苦,在學校,她也一直是學習成績綜合排名第一的好學生。
視頻聊天里,李艷麗最喜歡聽父母講在外面又發生了什么事,偶爾也跟父母講講最近在讀什么書。“《老人與海》我已經看了第二遍了,我喜歡那種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這本書是上一次過年,父母從昆明帶回來的,有時李艷麗也會講講讀后感給父母聽。“他們說,今年會再給我帶回幾本新書。”
“想爸爸媽媽嗎?”“想!”“想他們回來嗎?”李艷麗這時抿了抿嘴唇,想了會兒說,“不想,我知道條件不允許,他們都是為了我們。”
近年來,會澤全縣累計轉移就業34.3萬人次,常年在外務工人員也有30萬余人。而這些走出去的父母們不僅成為全縣脫貧攻堅的有力支撐,帶給孩子們的更是一片新的天地。昆明、上海、北京……父母們提起過的城市成為子女向往的地方。“以后想去大城市念大學”“想當個老師”……孩子的愿望質樸又真實。
無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學校里的學生,都知道只有依靠讀書,才能真正走出大山。走出去,又回來,帶著更多的人走出去,成了很多人心里的愿望。10個孩子里面,有半數以上的愿望是成為老師。“阻隔貧困代際傳遞,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這是口號,也是目標。
也正因為此,興學重教在會澤蔚然成風。僅在近5年里,會澤就有98名學生被北大、清華錄取,7580名學生被全國重點大學錄取,22981名學生被本科院校錄取。而這些學生中,絕大部分都來自那些邊遠山區。
一邊不舍又一邊堅定向外走的,是這些離開大山的父母們;一邊思念又一邊堅強拼搏的,是這些留在大山里的孩子們。盡管一年甚至兩三年,他們才能見上一面,但值得慶幸的是,技術的發展可以跨越距離,教育的關照可以呵護童年,一根網線傳遞的,是不能割舍、互相鼓勵、互相關心的親情。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5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