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武漢市委黨校第15期年輕干部培訓班組成青春調研隊、青春宣講團,兵分多路,深入企業、高校、社區等地開展調研實踐,在科技前沿陣地、基層治理一線、高校科研團隊,踐行“理論+實踐”的學習模式,以實地調研啟迪思路,以政策宣講賦能發展。
解碼科技生態,賦能產業攻堅
第三調研小組走進位于東湖高新區的鴻蒙生態(武漢)創新中心。作為全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鴻蒙生態創新載體,該中心自2024年7月揭牌、2025年1月啟用以來,已成為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企業負責人的引導下,學員們沉浸式體驗了鴻蒙系統在智慧辦公、工業生產、醫療教育等八大場景的應用,直觀感受“萬物互聯”如何重塑生產生活。
青春宣講團成員胡雪柯現場宣講武漢市科技創新與產創融合政策,鼓勵企業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動能,為基層治理和民生服務注入科技力量。
學員們參觀鴻蒙生態應用場景
第二調研小組走進光谷智能制造產業園,實地參觀了半導體顯示龍頭企業——武漢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深度調研武漢市“光芯屏網端”優勢產業發展情況,以及企業自主創新攻關卡脖子技術相關情況。
隨后,該小組的青春宣講團成員先后從經信、商務、人才服務、共青團人才培養等方面,積極向園區企業宣傳宣講武漢市產業發展、引才育才、上下游企業招商引資、青年服務等專項政策,共同為企業創新發展出謀劃策,凝心聚力。
學員們調研武漢市“光芯屏網端”優勢產業發展情況
貫通科創轉化,精耕社區治理
第一調研組來到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調研劉培文團隊科研成果及轉化情況。據悉,劉培文是華中農業大學生物質基納米材料技術實驗室領頭人,他深入農業產業一線,結合湖北省十大產業鏈——小龍蝦產業鏈的實際需求,圍繞農林漁生物質的高值化轉化利用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為全省多地農業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持。
調研團隊實地了解劉教授的科研成果及轉化情況,特別是小龍蝦殼甲殼素納米晶制備技術進展。劉培文介紹,其多項科研成果能夠落地轉化,得益于武漢市不斷打通人才、政策、資本等多方面的協同通道。
該小組青春宣講團成員就最新的科技創新及人才政策現場進行了宣講。學員們紛紛表示,科技創新既要“頂天”也要“立地”,今后將繼續在推動“實驗室成果”向“市場產品”轉化方面,為科研單位、企業做好服務,進一步優化通道。
劉培文向調研隊介紹科研成果
第四調研組深入洪山區關山街道武職社區,開啟基層治理“微調研”。調研隊通過實地走訪與座談交流,全景式了解“黨建引領+網格管理+智慧平臺”的治理模式。
社區“微心愿”認領機制、樓棟議事會等創新實踐,讓學員們直觀感受到基層治理的“繡花功夫”。針對老舊小區改造、智慧養老等痛點,調研隊與網格員展開頭腦風暴,既宣講黨的惠民政策,也收集一線治理需求。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學員們在記錄特色做法的同時,紛紛表示更深刻理解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邏輯。
學員們和社區工作人員開展社區治理討論
聚力多維探索,蓄力支點建設
學員們還就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濕地環境保護等主題開展調研。
據悉,學習期間,班級組織員發出成立青春調研隊、青春宣講團等倡議,號召學員們聚焦干部素質能力提升,為武漢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努力在湖北支點建設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號召學員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激發更多潛能,收獲更多本領。學員們紛紛響應班級倡議,深入基層一線調研走訪和宣講宣傳,在調研中提升本領,在直面基層問題中,思考改革發展的方向。
“看到鴻蒙系統在電力巡檢、公安安防等場景的應用,才真正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內涵。”“社區‘樓棟議事會’讓居民從‘旁觀者’變‘參與者’,這種共治模式值得復制推廣。”調研結束后,學員們進行熱烈交流,大家認為,此次調研既是一次開闊視野的“學習之旅”,更是一次知行合一的“實踐之課”。
“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年輕學員們紛紛表示,這些黨的創新理論,在本次調研和宣講活動中具象化了,學員們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掌握調查研究和走好群眾路線這個基本功,進一步用好黨的傳家寶,把調研中激發的創新思維和務實作風帶回崗位,努力在科技成果轉化、基層治理創新等領域爭當“轉換器”和“操盤手”,為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貢獻青春力量。(通訊員夏燕、劉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