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8日至20日,以“明藩王文化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圓滿舉行。會議吸引了6個省份11個市的明代藩王文化領域學者參會,收到全國各地投稿論文37篇,為進一步推動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創建工作,提升武漢龍泉山風景區的文化價值奠定了理論基礎。
會議現場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明史學會指導,武漢大學、湖北大學、龍泉山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報創建領導小組主辦,明楚王墓文物管理所、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北大學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承辦。
聚焦明楚藩王文化,共謀遺址保護新篇
4月19日上午,研討會在二妃山莊酒店會議廳正式開幕。該環節由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負責人嚴峻主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總經濟師程亞紅、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黨委委員劉興元、湖北大學黨委副書記李莉、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屈文謙、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余萍先后致辭。
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負責人嚴峻主持開幕式
據了解,長期以來,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龍泉街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明楚王墓群的保護利用工作,接下來,各級政府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文化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精神,加快建成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力爭形成“北有盤龍城、南有九王寢”雙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格局,為推動湖北打造特色長江文化貢獻武漢力量。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總經濟師程亞紅上臺致辭
程亞紅表示,東湖高新區始終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明楚王墓是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研討會是回顧過往、展望未來的重要契機,希望專家們的見解能為明楚王墓價值闡釋和遺址公園建設提供新思路,推動光谷科技與文化協同發展。
武漢市文化和旅游局黨委委員劉興元上臺致辭
劉興元提到,武漢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楚王墓群在城市歷史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當下武漢正積極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明楚王墓的保護利用意義重大。
湖北大學黨委副書記李莉上臺致辭
李莉介紹了湖北大學在明藩王文化研究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方面的努力。她表示,湖北大學相關學院和研究中心積極參與研討會承辦工作。未來,學校將繼續加強與各方合作,為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貢獻更多力量,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屈文謙上臺致辭
屈文謙強調了武漢大學在考古領域的深厚底蘊和責任擔當。他表示,武漢大學長期致力于考古學研究與文化遺址保護活化,與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保持著緊密合作。此次研討會為各方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相信專家們的研討成果將為明藩王文化保護傳承和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帶來新的啟發。
湖北省文旅廳黨組成員余萍上臺致辭
余萍說:“湖北是一本厚重的書,是長江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古人類重要起源地、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三國文化的重要承載地、紅色文化重要繁盛地。當前,湖北正錨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目標,聚焦聚力‘支點建設’。大力實施文化創新戰略,建設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豐富人文內涵的支點,整體提升支點的文化影響力,是‘支點建設’的應有之義。研究好、保護好、利用好明楚王墓與明代藩王文化資源,加快建成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推動湖北打造特色長江文化,是文化支點建設的重要抓手。本次研討會以‘明藩王文化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主題,既是學界對藩王文化最新研究成果的總結闡釋,更是對文化遺產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前瞻探索。我們將充分借力各方智慧,積極吸納高見良策,不斷強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把文脈傳下去,更好展示長江文明的璀璨華章。”
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研究實踐經驗
開幕式后,各專家作主旨報告,分享自身對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工作的相關知識和經驗。
中國明史學會原會長,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陳支平作主題報告
中國明史學會原會長,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陳支平分享了自己對明楚藩王制度的獨特見解:“雖然整個學術屆對明朝的分封制度持抨擊態度,但是作為歷史上的一種既有體制,對其進行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的分析還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明楚藩王朱楨在處理民族關系的問題上,現在仍有借鑒意義。”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高蒙河作主題報告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高蒙河向大家傳授了自己對遺址公園建設二十多年的研究經驗,總結了考古工作無非就兩個詞,“發現”和“研究”。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要切忌公園化遺址,但要遺址像公園般美麗。并在最后展示了考古文化遺產的當代表達。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陳時龍作主題報告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陳時龍作《江口所見兩件明代王府金冊之辨析》主旨報告,分享了近年來江口所出的明代金冊研究現狀,并重點提出從金冊的行文格式看殘冊內容的研究方式,以此作為自己觀念的論據,闡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教授劉禮堂作主題報告
南開大學博物館館長劉毅作主題報告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孟華平作主題報告
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蔣衛鋒作主題報告
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教授劉禮堂提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需平衡保護與利用,推動文化遺產“活起來”;南開大學博物館館長劉毅肯定了明代藩王陵墓的考古價值,為后續明楚王墓的研究提供了多個方向;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孟華平從考古視野分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明確了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良好的發展前景;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蔣衛鋒詳細介紹了《明楚昭王墓研究報告》的突破性成果,填補了明楚王墓考古研究的歷史空白。
當日下午,會議進入分組研討環節,在召集人宋海超、李瓊的組織下,參會人員圍繞主題展開熱烈討論。專家們各抒己見,為明藩王文化研究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諸多富有建設性的觀點和建議。
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顧問吳宏堂
隨后,在學術總結階段,召集人匯報了討論情況,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創建顧問吳宏堂進行總結,梳理了研討成果,明確了未來研究與工作方向。
實地考察探訪龍泉,見證景區保護成果
4月20日上午,參會人員前往龍泉山風景區進行實地考察,參觀昭園、外神道考古發掘現場以及愍王考古保護展示現場,讓專家們近距離感受明藩王文化的深厚底蘊,為進一步研究和遺址公園建設提供了直觀素材。
專家聚在一起討論愍王墓瓦片
據了解,龍泉山風景區(明楚王墓)是武漢東湖高新區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核心的明楚王墓群是現存明代親王墓中時間跨度最長、格局最完整、保存最集中的珍貴遺產,被譽為“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寢”。2022年以來,景區以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核心目標,累計投入近億元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并持續推進考古發掘、學術研究與文旅融合。
2024年龍泉山風景區接待游客達26萬人次,單日最高游客量突破4000人,全年門票收入202萬元。隨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推進,景區將進一步整合歷史、生態與科技資源,打造集科研、教育、休閑于一體的文化地標。
與會專家合影
據悉,此次研討會不僅為明藩王文化研究搭建了高端交流平臺,匯聚各方智慧,推動學術研究向縱深發展,還為明楚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創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有助于提升武漢龍泉山風景區的文化影響力,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對湖北地區的文化建設和文旅融合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會后,主辦方將總結本次研討會的優秀成果,集結出版。(李曉薇、鄒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