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外公周光坦,1900 年 12 月出生于湖北黃安縣(今紅安縣)。1927 年參加黃麻起義,時任工會糾察隊小隊長。1928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 任黃安縣總工會組織委員。1930 年調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八團政委, 后調任紅十一師政治部主任,1932 年隨紅四方面軍反“圍剿”突圍,西 征入川。紅軍建立川陜革命根據地后,周光坦調任中共川陜省委書記,后 調任紅四方面軍總醫院院長兼政委。在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后,任紅軍 總衛生部政委。紅軍長征抵達保安縣(今志丹縣)后進入紅大學習。抗日 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軍法處處長、一二九師衛生部政委、第 十八集團軍衛生部政委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太行軍區政治部副主 任、主任,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民政部副部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 最高人民檢察署中南分署副檢察長(主持工作)、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 長、湖北省政協常委等職。1966 年在武漢逝世。 2012 年筆者整理外公遺照時,發現數張他在八路軍一二九師衛生部 等革命時期的照片。經查閱相關資料,整理出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期 間周光坦從事我軍衛生工作的經歷。 * 宮步坦,周光坦之外孫,武漢市政協委員,湖北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湖北經濟學院 產業教授。 91文史資料選輯|第 179 輯 紅四方面軍總醫院院長兼政委 1932 年 12 月下旬,紅四方面軍抵達通江縣后,根據形勢發展和戰事 需要,決定以紅十師醫院為基礎,再從紅十一師醫院、紅七十三師醫院各 調一部分醫務人員,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醫院(紅四方面軍總醫 院)??傖t院隨戰事多次在通江縣內輾轉遷徙,1934 年 2 月,總醫院轉移 至沙溪的王坪,直至方面軍撤離通江。 1933 年,周光坦調任中共川陜省委書記,與時任川陜省委組織部部 長傅鐘、川陜省委宣傳部部長劉瑞龍等同志共事。a 根據劉瑞龍在《川陜 革命根據地的若干歷史情況》中對川陜省委工作的回憶,為了支援革命戰 爭和發展生產,在川陜革命根據地內修筑道路、橋梁、疏浚河床,改善交 通條件,建設工農銀行,發行統一的蘇維埃貨幣,實行對工農的低利和無 息貸款,扶助合作社的發展;開墾荒地,飼養牲畜,培植森林,發展手工 業,經營耳山、鹽井、鐵廠、鍋廠、紙廠、布廠、縫衣工廠,合理征收公 糧,實行統一的累進稅,發展蘇區經濟。 之后,周光坦由川陜省委調任紅四方面軍總醫院院長,后兼任總醫院 政委。總醫院直屬紅四方面軍總部,編制相當于正軍級。由于川陜蘇區處 于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難以建立完整的醫衛體系和穩定的醫療機構,因 此,總醫院既要領導方面軍的醫療衛生工作,又要兼管全軍醫療機構的行 政事務,是一個集醫、政、軍于一體的機構。b 總醫院院長領導全面工作。 總醫院管理委員會是紅四方面軍醫務系統的最高行政機構,由 7 人組成。 a 四川博物院主編:《西行壯歌——川陜革命根據地斗爭史》,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1 年 6 月版,第 75—76 頁。 b 李瑞明、趙德榮:《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載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編輯委員會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川陜時期·下》,解放軍出版社 1993 年 4 月版,第 525 頁。 92原紅軍總衛生部政委周光坦的軍隊衛生工作經歷 委員會主席是周光坦,秘書長是汪榮先,其余委員為張琴秋、蘇井觀、周 吉安、丁世芳、陳銀山;常務委員為周光坦、張琴秋、周吉安。a 總醫院設政治部、醫務部、總務處三大部門,下轄七個分醫院及各軍 醫院、師醫院、團衛生所。三大部門各下設若干科、股、室、校等。醫務 部主要負責軍隊的醫療業務工作,指導下轄醫院的業務工作,普及醫藥衛 生知識,培養醫護人員。其下設的醫護人員培訓學校(俗稱“紅色衛生學 ?!保?,學員最多時達 400 多人,一邊學習一邊看護照顧傷員??倓仗庁撠?總醫院的一切后勤工作以及各分醫院、各軍醫院的醫藥器械保障等。張琴 秋時任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周吉安任醫務部主任,丁世芳任中醫部主任, 蘇井觀任衛生學校校長。b 根據多位曾在紅四方面軍總醫院工作過的老紅軍回憶,周光坦特別尊 重隨軍醫生(當時被稱作“醫官”)。c 周光坦在參加革命之前是篾匠,從 未受過正規教育,入伍后一點一滴學文化,對知識分子一直很尊重。周光 坦一生中受過兩次重傷,有一次是早年在戰場上被敵軍子彈射穿后腦,因 救治及時才撿回一條命,他深知軍隊醫務工作的重要性。在王坪總醫院工 作時,周光坦一直堅持把條件相對好的住房安排給經常做外科手術的醫官 們居住,并為醫官們單獨開灶,保證就餐營養。 總醫院醫務部下設中醫部、西醫部等部門,采用中醫、西醫兩法治 療,盡最大可能救治傷病員。西醫部需要大量的西藥和醫療器械,但當時 西醫西藥在中國應用歷史不久,藥品及醫療器械基本依賴進口,總醫院地 處偏僻且經濟落后,敵人又嚴密封鎖,所需藥品只能靠前方繳獲或由白區 a 中共通江縣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修:《通江蘇維埃志》,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版,第 438—439 頁。 b 參見《紅四方面軍主要衛生干部姓名表(1929—1937)》,載后勤歷史資料研究室編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后勤歷史資料匯編·衛生工作類(合編)·第五冊·紅四方面軍部分 (1928—1937)》,1965 年 6 月,第 54—56 頁。 c 周冶陶、周漢生:《回憶周光坦資料匯編·川陜時期》,2012 年。 93文史資料選輯|第 179 輯 94 地下黨冒生命危險采購少許。藥品 奇缺成為醫療工作的最大障礙,周 光坦多次召開總醫院工作會議,強 調醫療技術建設和自制醫療用品。 中醫部的主要職能是充分發揮隨軍 老中醫和本地老中醫之力,組建采 藥隊收集中草藥并辦廠制藥,以中 醫治療方法彌補西藥數量之不足。 同時,還舉辦中醫研究班,組織 中醫 20 余人,邊工作邊組織學習, 集體講課,共同提高,逐步擴大紅 軍中的中醫隊伍。a 總醫院以醫治戰傷為主,不招 收病號,只接收彩號 b,并按軍隊編 制,將傷號按傷勢輕重和職務高低 編為不同的彩號連(傷兵連),分 別是:輕傷連、重傷連、干部連、 特別連、休養連。其中特別連是生 命垂危的彩號,在醫療、護理、伙 食方面特別優待,休養連則主要接收負傷致殘者和傷愈后需休養者??傖t 院收治的傷病員數量龐大,通常在 2000—4000 人之間,戰爭激烈時每天 收治傷員在二三百人之間,當時彩號編了 3 個團,每團 1000 多人??傖t 院其他部門也都按軍隊編制,例如看護營約 350 人,下設 1 個男看護連和 a 王發渭、陳利平、呼健、張崗:《中醫藥在紅軍時期的應用》,《中西醫結合學報》2011 年 10 月第 9 卷第 10 期。 b 彩號,專指作戰中受傷的人員。 2013 年 10 月,時年 97 歲的紅軍女戰 士、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的主要 創始人之一鄭位三的夫人蒲云,輾轉聯系到 周光坦家屬,說她在整理鄭位三同志遺物 時發現一張紅軍時期周光坦同志手扶自行車 的留影。2017 年 10 月 17 日,本文作者陪 同母親周冶陶到蒲老家中探望,獲贈了這張 珍貴照片原紅軍總衛生部政委周光坦的軍隊衛生工作經歷 2 個女看護連,擔架隊編制 1 個營,運輸隊編制 1 個營等??傖t院對彩號 悉心治療照顧,幫助彩號盡早回歸戰斗部隊,保衛川陜紅色根據地。據當 時在總醫院工作的通江縣老紅軍賀申回憶,周光坦院長如果發現醫生護士 對彩號態度不好,會批評和教育醫護人員,要求最大程度體諒彩號;另一 方面,如果出現彩號動手打醫護人員的現象,周光坦會帶著馬鞭到病房查 房,很嚴肅地提出警告,有次他說:“×參謀長,你罵人打人有沒有這回 事?如果你再動手打護士,下次我帶警衛員打你鞭子?!?/span>a 紅四方面軍總醫院在醫療護理戰場上以原始的醫藥條件進行了艱苦卓 絕的戰斗,幫助一批又一批光榮負傷的紅軍戰士重新走向前線,壯大了紅 軍有生力量。b 另一方面,總醫院在王坪期間,就近安葬因傷勢過重或缺 醫少藥、傷勢惡化而犧牲的紅軍烈士達數千人。為永遠銘記烈士的英名, 總醫院的干部、醫護人員、部分輕傷病員響應號召,一起參加勞動,在王 坪總醫院旁邊修建了“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紀念碑。這應該是紅軍 時期為紅軍烈士集體修建的最大規模的紀念墓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位于通江縣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內。 2009 年 11 月 5 日,在四川省巴中市城郊山麓上的川陜蘇區將帥碑林 中,周光坦的雕像落成,以紀念周光坦為川陜革命根據地作出的突出貢 獻。周光坦石像高 4.8 米,與李先念、徐向前、王樹聲、陳昌浩等其他 10 位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的石像,一起矗立在川陜蘇區將帥碑林中心區—— 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紀念像園內;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偉大紅軍精神,永遠 鐫刻在他們曾經戰斗過的川陜革命根據地。 a 周冶陶、周漢生:《回憶周光坦資料匯編·川陜時期》,2012 年。 b 賈興仁:《回憶王坪總醫院》,載“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網”。 95文史資料選輯|第 179 輯 長征會師后任紅軍總衛生部政委 1935 年 3 月 28 日,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西進,于 4 月底完全撤離 川陜革命根據地,向川西長征。是年 6 月,紅一、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 功勝利會師,不久接到命令,調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醫院(紅四方面 軍總醫院)與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衛生部(紅一方面軍總衛生部)合 并為紅軍總衛生部,a 并由中革軍委總衛生部時任部長賀誠擔任紅軍總衛 生部部長,由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時任院長兼政委周光坦擔任紅軍總衛生 部政委。b 1935 年 6 月,紅軍后勤組織機構只設總供給部和總衛生部;是 年 11 月,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時,同時成立了中央軍委 后方辦事處,周恩來兼任后方辦事處主任,統一負責后方的軍事、政治和 后勤工作,當時的后勤保障部門有總供給部、總兵站部、總衛生部;直到 1936 年 12 月,軍委后方辦事處才改稱后方勤務部。c 會師后的紅軍總衛生部,由賀誠任部長,周光坦任政委,蘇井觀任醫政 局長,陳志芳任保健局長,侯友成任醫政科長,王友德任材料科長,丁世芳 任中醫科科長。d 1935 年 8 月初,中革軍委在毛兒蓋擬定《夏洮戰役計劃》, 部署紅一、紅四方面軍主力混合編隊,分兵繼續長征,e 紅軍總衛生部始終 a 于杰:《人民解放軍最高統帥部——中央軍委的沿襲變革》,《軍事史林》2004 年第 5 期;川陜革命根據地歷史長編編寫組:《川陜革命根據地歷史長編》,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版,第 530 頁。 b 《中國軍事后勤百科全書·后勤歷史卷·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史》,2004 年,第 244、 247 頁;《中國軍事后勤百科全書·后勤大事記·中國革命戰爭時期》,2004 年,第 121—122 頁。 c 明金、為民:《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沿革》,《軍事歷史》1991 年第 4 期。 d 參見《紅四方面軍主要衛生干部姓名表(1929—1937)》,載后勤歷史資料研究室編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后勤歷史資料匯編·衛生工作類(合編)·第五冊·紅四方面軍部分 (1928—1937)》,1965 年 6 月,第 54—56 頁。 e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編輯委員會:《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解放軍 出版社 1991 年 8 月版,第 330 頁。 96原紅軍總衛生部政委周光坦的軍隊衛生工作經歷 跟隨紅軍總部在左路軍。a 根據長征需要,紅軍總衛生部在行軍前進行突擊 治療,盡量使大部分傷員歸隊,然后把不能出院的傷病員編為休養隊,由醫 務人員陪護,隨軍行動;同時,總衛生部精減人員并減少分院數量,將大量 醫護人員分散到各作戰部隊,從醫務角度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應戰能力。b 長征開始后,根據地的醫療環境變成了流動的戰爭環境,笨重的醫療 設備和用品被迫扔掉,頻繁的戰斗導致藥品的大量消耗及一部分醫護人員傷 亡,而醫護人員很難在長征路途中補充,導致醫護人員與醫療設備、醫藥用 品都更加緊缺??傂l生部在行軍中根據環境變化,還不斷抽調人員充實到前 方部隊,以增強前線部隊對傷病員的急救能力,適應戰時野外醫療工作。長 征路上,總衛生部的醫務工作者們緊密團結,克服重重困難,沿路全力采集、 收購中草藥,自制醫療用品,努力救死扶傷。據當時在紅軍總衛生部工作的 侯友成回憶,那時是長征過草地最艱苦的時候,又是紅一、四方面軍路線斗 爭最激烈的時候,周光坦在總衛生部任政委,在把紅一、四方面軍醫務人員 團結起來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周、賀二人要不捏在一起就不好辦了。c 1936 年 10 月,紅軍總衛生部隨左路軍走出草地。在實現紅一、紅二、 紅四方面軍會寧會師后,賀誠赴延安,周光坦則進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 學(紅大)學習。1937 年 1 月,周光坦隨紅大遷往延安,繼續在紅大更名 后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抗大)學習。 毛澤東認為:“充實紅軍的給養與供給,組織聯絡前線與后方的軍事 a 篳路:《紅軍在長征途中的衛生醫療建設》,《黨史縱橫》1996 年第 12 期。 b 參見朱德:《總司令部關于后方醫院工作的指示》(1936 年 3 月 9 日),載后勤歷史資 料研究室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后勤歷史資料匯編·衛生工作類(原件)·第一冊·中 央軍委暨紅一方面軍部分(1929—1937)》,1965 年 6 月,第 20—22 頁。該文件最后一段對賀 誠、周光坦的分工作出了明確指示。 c 侯政,又名侯友成:《關于紅一、二方面軍衛生工作情況(1929—1936)》,載后勤歷 史資料研究室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后勤歷史資料匯編·衛生工作類(回憶)·第二 冊·中央軍委暨紅一方面軍部分(1929—1937)》,1965 年 6 月,第 4 頁;周冶陶、周漢生: 《回憶周光坦資料匯編·紅軍時期》,2012 年。 97文史資料選輯|第 179 輯 1937 年 4 月 23 日,周光坦(后排左三)在抗大學習期間與戰友的合影 運輸,組織軍事的衛生治療,同是對于革命戰爭有決定意義的事業?!?/span>a 應該說,紅軍的醫療衛生工作正是緊緊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誠如吳之理撰 文所指出,土地革命時期由于有賀誠、傅連暲、王斌等一大批醫衛人才投 身革命,有力地促進了我軍衛生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并在紅軍戰斗部隊中 逐步建立了連有衛生員、營有衛生所、團有衛生隊、師軍有衛生部和兵站 醫院、后方醫院的衛勤保障體制,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使大批傷病員得到 了有效救治,為紅軍的發展壯大作出了突出貢獻。b 八路軍一二九師衛生部政委 1937 年 8 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 第八路軍(9 月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中央軍委后方勤務部精 a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40 頁。 b 吳之理:《憶我軍衛生工作先驅們》,《人民軍醫》2007 年第 7 期。 98原紅軍總衛生部政委周光坦的軍隊衛生工作經歷 簡為衛生部、副官處、供給部,均隸屬中央軍委總參謀部,而前線的后 勤保障工作主要由八路軍前方總部負責,下設供給部、衛生部、兵站部。 1939 年 6 月,中央軍委成立后勤部;1944 年 8 月,中央軍委后勤部撤銷 了下轄的工作機構,其保障任務轉由第十八集團軍統一負責;到 1945 年 11 月,中央軍委后勤部改稱總后勤部。a 抗日戰爭期間,周光坦大部分時間都在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一二九 師衛生部工作。1937 年 8 月,周光坦從抗大二期結業,后調任一二九師軍 法處處長,1938 年 3 月調任一二九師衛生部政治委員。錢信忠時任一二九 師軍醫處處長(衛生部部長),周光坦開始了與錢信忠的長期合作。 一二九師衛生部機構有政治處、醫政科、手術隊,最初只有 1 個野戰 醫療所,僅 5 個團有衛生隊。在周光坦調任衛生部前,衛生部一個管理排 長剛剛因貪污 600 多元被移送軍法處,衛生部面臨醫務人才少、工作人員 少、藥品缺乏等困難。周光坦剛到衛生部不久,即發生侵華日軍華北方面 軍的“九路圍攻”,野戰醫院傷病號大幅增加,衛生部醫務人員奇缺。為 成立新的野戰醫療所,周光坦向時任政治部主任彭學貴表示,希望在傷員 傷愈后能留下一些。彭學貴答復說,暫時性的輪流調換當然是可能的。周 光坦按照這個原則,暫留康復中的傷員,以滿足基本醫療需要。b 據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張思卿回憶,聽周光坦親口講述過一個故事:當 時周光坦和錢信忠在一二九師衛生部搭班子,錢信忠是衛生部部長,周光 坦是政委。那時條件很艱苦,錢信忠同志對醫生、衛生員說:傷員的體 質都比較弱,要想辦法買維他命之類的東西。周光坦說:什么唯他是保命 啊,要想買到,第一要有錢,第二要到敵占區才能買得到,有風險;不如 買點老母雞,殺后煨雞湯給傷員喝,戰士體質就加強了。張思卿談到這一 a 明金、為民:《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沿革》,《軍事歷史》1991 年第 4 期。 b 參見 1943 年 8 月周光坦親筆撰寫的《個人經歷》,存于中組部編制的周光坦檔案。 99文史資料選輯|第 179 輯 1938 年 8 月 1 日,八路軍一二九師衛生部第一屆醫生訓練隊畢業紀念(二排左四為周光坦) 段時感慨道:“周老沒文化,但他這個人特別實事求是?!?/span>a 從 1938 年開始,一二九師衛生部多次舉辦培養戰地醫生的訓練隊。 1938 年 8 月前,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馬廄舉辦了第一屆醫生訓練 隊。1939 年 5 月,舉辦了第二期醫生訓練隊,教職員為衛生部部長錢信 忠、副部長朱璉、政治委員周光坦、副主任肖德明、醫務科長詹少聯、組 織股長馬琮璜、教育股長×思林等。b 1940 年 10 月,周光坦進入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學習。1940 年 12 月, 八路軍總部野戰衛生部與一二九師衛生部合并,仍稱野戰衛生部,錢信忠任 部長。1942 年 4 月,周光坦回到第十八集團軍野戰衛生部,再次擔任政治委 a 周冶陶、周漢生:《回憶周光坦資料匯編·南下中南檢察院》,2012 年。二十世紀五六十 年代,張思卿在最高人民檢察署中南分署、湖北省人民檢察院工作期間,長期在周光坦身邊。 b 參見 1939 年 5 月八路軍一二九師衛生部第二期醫生訓練隊《教職員一覽表》。 100原紅軍總衛生部政委周光坦的軍隊衛生工作經歷 101 1949 年 3 月 16 日,太行軍區衛生部黨員代表大會留影(前排右二為周光坦) 1947 年 9 月 18 日,鄧小平等任命 周光坦為太行軍區政治部主任的命令 1941 年 4 月印制的《住黨校干部名冊》載有周光坦職務為 “師衛生部政委”文史資料選輯|第 179 輯 102 員,直到 1945 年 2 月接第十八集團軍野戰政治部的命令后調離野戰衛生部。 解放戰爭期間,周光坦一直在太行軍區政治部工作,開始時擔任政治 部副主任。1947 年 9 月 18 日,晉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鄧小平,副政治委 員薄一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政治部副主任王新亭、宋任 窮共同簽發命令(政干字第 85 號),任命“周光坦同志為太行軍區政治部 主任”。1949 年 3 月,周光坦代表太行軍區政治部,出席了太行軍區衛生 部黨員代表大會。 之后不久,周光坦南下武 漢。1950 年 4 月 11 日、1952 年 8 月 7 日、1953 年 9 月 18 日, 毛澤東主席先后簽發了三份《中 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書》,任命 周光坦為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南 分署副檢察長、中南軍政委員會 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南行政 委員會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周 光坦從此一直在地方工作。 2018 年 3 月修訂 (湖北省政協 供稿) 1952 年 8 月 7 日,毛澤東主席簽發的中央 人民政府任命通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