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要緊事。今年以來,荊州市荊州區彌市鎮積極探索人民調解新機制,創新基層治理體系,在全鎮推廣“五老”調解委員會,發揮“五老”優勢,引導“五老”主動作為,參與社會治理,堅決地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
“五老隊伍”疊“加”資源,夯實“紅色引領”基石
針對基層矛盾多、調解力量不足等治理“痛點”,彌市鎮各村社按照“黨委領導、鎮平安辦統籌、部門聯動、共同治理”原則,以村民代表大會為基礎,健全基層組織 機構,選舉產生以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五老”為主體的矛盾糾紛調解委員會,參與調處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等矛盾,凝聚多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讓“自己人”化解“自己事”。
彌陀寺社區“五老”調解委員會召開例會
目前,全鎮共有“五老”調解員126名,參與調解土地糾紛、婚姻關系、鄰里糾紛等事件68起,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實現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出鎮、糾紛就地化解,“五老”也成了群眾普遍歡迎的“和事佬”。
“五老共行”精“減”距離,強化“銀色服務”實效
為做好調解工作,“五老”調解員堅持重心下移、工作前移,一改過去等矛盾糾紛“找上門”的傳統模式,采取主動走訪排查方式,盡可能第一時間了解矛盾糾紛源頭。
炮臺村“五老”調解員龔文富到組協調矛盾糾紛
“都是鄰居,大家先別爭,坐下來談。”在炮臺村二組,兩名群眾正因亂丟垃圾問題爭執不下,正在走訪的“五老”調解員龔文富前往現場,阻止矛盾升級。龔文富到場后,立即安撫當事人情緒,理清雙方思路,找到糾紛沖突點,明法析理,引導當事人理性溝通,并提出了由駐村單位捐贈一批、村級采購一批的方式,解決當前垃圾桶緊缺的問題。
“龔書記說得挺對的,遠親不如近鄰,本身也沒什么大的矛盾,也有了解決方案,沒必要為了這事傷了大家和氣。”最終雙方當事人相互諒解,糾紛得以圓滿化解。
“五老示范”相“乘”蓄能,激發“綠色發展”活力
謝家垸村三組的一條長期淤塞的農業灌溉渠因疏于管理,每到農田用水季節,不能正常灌溉。在得知“清渠潔岸”活動后,調解員王濤主動與村志愿者們一起號召大家攜手努力,出資投勞,共同締造干凈、整潔、美麗、綠色的生態環境。
謝家垸村“五老”調解員組織召開戶主會議
為了徹底疏通灌溉渠,調解員王濤建議村委會召開三組戶主會,發動群眾積極獻策,并募捐清渠資金。村民們一致同意將清渠資金用于租賃挖機和大型工程車輛,清理溝渠內腐爛的枝葉、淤泥和水草,并對兩側進行平整、壓實和加固。在“五老”帶動下,村民從袖手旁觀到親身參與,主動拿起鐵鏟、鋤頭、鐮刀等工具,清理落葉、鏟淤泥、撈雜物,在渠邊除雜草、撿垃圾、清碎石。
此次溝渠清理工作,為田間灌溉開辟出了一條“綠色通道”,使300余畝農田的灌溉用水得到有效保障,美化了謝家垸村三組群眾的生活環境,在打通了村社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的同時,極大增強了群眾參與管理村級事務的意愿。
“五老評議”破“除”陋習,化解“藍色治理”難題
彌陀寺社區作為彌市鎮“五老”調解委員會試點社區,率先打造“五老”調解室,成為調解矛盾糾紛、共商社區事務的陣地;開創“五老”議事會,開展“五老”評議,形成“社區事、居民議”治理新模式,成功串聯起社區、居民和五老代表。
彌陀寺社區“五老”調解員進行矛盾糾紛調解
2024年4月,彌陀寺社區一月一度的五老評議會在老教師蔡靜的主持下召開,五老調解員們就四月主要活動的開展、矛盾糾紛的調解體會進行交流,同時明確五月工作重點。蔡靜驕傲地說,“五老”調解室的打造讓“五老”發揮余熱,綻放光芒,也讓群眾訴求有處說,矛盾在第一時間解決,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讓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彌市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五老”調解委員會,是構建多元化糾紛預防化解機制的一個全新探索,也為基層治理工作注入了新力量。下一步,彌市鎮將持續拓寬矛盾糾紛調處渠道、創新矛盾糾紛調處形式,以“多元化”為主基調,不斷完善“五老”調解機制,擦亮“五老”調解品牌,真正將“五老”調解室打造成為溝通民意的橋梁和化解糾紛的新陣地。(來源:荊州市荊州區彌市鎮 通訊員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