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荊州市荊州區民政局引入省級基層治理創新引導資金,啟動2023年城鄉社區治理創新項目申報工作,先行探索基層治理創新實驗區建設,在全區35個申報項目中,選定西城街道文廟社區、城南街道新民社區、太湖港街道羅灘社區、李埠鎮新垸村、郢城鎮荊北村、彌市鎮姚家鋪村申報的6個項目,開展2023年城鄉社區治理示范點工作。
搭建溝通平臺,多途徑了解居民需求
讓群眾發聲,充分了解居民需求,有助于激發基層治理內生動力,羅灘社區深湖隊與新民社區分別通過移民話事堂和“社區發言人”制度,有效打開了居民的“話匣子”。
羅灘社區深湖隊是一個有26戶三峽移民的生產小隊。多年來,三峽移民因歷史遺留問題經常到省、市、區上訪。為解決這一問題,讓三峽移民更好地融入羅灘,社區黨委征求居民建議,以“手拉手締造共同之家”為主題,創新“1510”工作法,即搭建1個平臺——居民議事堂,開展5步推服務——移民難題堂內議、移民齊力堂外合、移民參與堂前管、移民服務堂上評、移民笑聲堂下響,1周內反饋和解決問題,實現服務0盲區。
特色活動現場
截至目前,居民議事堂共提出11個移民健康、就業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其中10個已落實解決。同時,在居民議事堂支持下,三峽移民與本地居民一同舉辦打糍粑、包粽子、中秋聯歡、志愿關懷等活動20余次,吸引500余名居民參加。
羅灘社區負責人表示,居民議事堂項目通過搭建居民議事平臺,引導多方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切實解決了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真正實現了三峽移民與本地居民一家親,逐步形成了“黨建引領,協商議事,多方協同,自治共治”的社區治理工作新格局。
新民社區位于荊州區老南門外的城鄉接合部,是一個三無小區多、困難群眾多、下崗職工多、城市基礎設施差的老舊社區。該社區通過挖掘、培育“社區發言人”這一群眾主體,踐行“五共”理念和“五社聯動”工作法,發現、收集、反饋、解決社區問題,將問題預警到前端、化解在萌芽,有效提升了社區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經各小區居民推選、網絡投票和現場候選人風采展示,張光前等10名優秀“社區發言人”脫穎而出。他們從社區中來,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通過入戶走訪、參加居民會議等多種方式開展社區調研,常態化收集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
會議現場
自項目實施以來,“社區發言人”共收集61條問題,其中47條已解決,尚未解決的14條已列入2024年社區工作清單。
新民社區負責人自豪地說:“‘社區發言人’項目精準識別群眾需求,有效激發了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在社區掀起了一股“民事民議民定、共謀共管共享”的熱潮,在全省240余個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了2023年湖北省城鄉社區治理創新(推廣)案例展示。”
完善制度建設,多方面促進問題解決
文廟社區與彌市鎮姚家鋪村結合民情實際,分別建立了民意“早餐會”和村情發布會制度,鼓勵群眾參與,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文廟社區是典型的混合型老舊社區,存在房屋老舊,道路復雜,人口老齡化嚴重等問題,治理難度較大。為破解這一難題,文廟社區以“早餐會”為載體,組建“啄木鳥”志愿服務團隊,打造早餐議事會分會場,采取羅列問題清單和資源清單的方式,分級落實解決辦法。
早餐會議事現場
自“早餐會”議事制度實施以來,文廟社區共收集、整理民生問題52條,其中32條由社區帶領志愿服務團隊共同解決,20條由社區通過鏈接資源、及時匯報,爭取共建單位和專項經費支持得到解決。
文廟社區負責人表示,民意“早餐會”吃出“暖心味”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既有助于增進居民與社區的感情,引導他們自覺參與社會治理,又能不斷提升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的水平。
為激發黨員為民服務、群眾為村獻策的熱情,彌市鎮姚家鋪村召開村情發布會,以村干部述職、村民“現場問診”的形式進行。
村情發布會上,“兩委”干部根據村務監督委員會前期所列議題作詳細陳述,并現場回答村民提問,確保公開透明。村情發布會未及時解答的問題,之后會在“三務”公開欄予以公示。
村情發布會現場
自項目實施以來,姚家鋪村建立起“廉情信息員+黨員小組長”信息收集機制,打造了紅色驛站,拓寬了三務監督陣地,制定了村情發布會制度。
姚家鋪村負責人表示,召開村情發布會不僅提高了村民對村內事務的知曉率,更調動了群眾參與村集體建設的積極性,架起了一座堅實的干群“連心橋”。
改造活動場所,強化居民向心力
新垸回族村是荊州區唯一的少數民族村,因臨港工業園建設需要,村1至5組和村委會整體搬遷至還建小區。
搬家過程中,村民翻出不少承載歲月和溫暖的生產、生活老物件,帶進樓房新家占位置,丟棄又實在不忍。“村里能不能找個地方幫我們存放一下呀?”村民無意間的一句話,打開了以志愿服務促進村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思路,開啟了“征集老物件,共建村史館”紅石榴志愿服務活動的序幕。
參觀現場
截至目前,活動共征集60余件生產、生活老物件,51件被納入村史館展示。參觀者總數達1100人以上,其中,荊州區外前來參觀單位20多個、500多人次,志愿者也由年初的25人增加到了100人以上。
新垸回族村負責人表示,收集老物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有效提高了群眾參與度,極大增強了志愿服務創新能力,有力促進了新垸回族村幸福生活美好鄉村“共同締造”試點和“五社聯動”工作的有序開展。
郢城鎮荊北村鐵路小區也注重居民活動場所建設,興建了“鄰里中心”,方便居民日常生活。
荊北村“鄰里中心”位于鐵路小區廣場南側,占地100平方米,設有婦女兒童之家、圖書閱覽室、矛盾糾紛調解室、居民議事協商室等功能室,通過開展一系列特色鄰里服務活動,充分發揮了居民活動場所功能,切實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鄰里中心”
截至目前,荊北村鐵路小區依托“鄰里中心”居民議事協商室、會議室,多次開展黨風廉政宣教活動,營造出荊北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依托居民矛盾糾紛調解室,在村居“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的工作理念指導下,“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調解服務得到完善,轄區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也初見成效;通過搭建志愿服務平臺,注重轄區內老人和小孩的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務,開展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滿足了群眾需求,也溫暖了民心。
荊州區民政局負責人表示,這6個城鄉社區治理示范點項目涉及移民話事堂、“社區發言人”、民意“早餐會”、村情發布會、村史館建設、“鄰里中心”等多個方面,各地因勢利導,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將“五共”理念深度融入城鄉治理,通過試點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激發了群眾參與激情和基層創新活力。(來源:荊州區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