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第二屆長江大保護司法論壇在湖北武漢開幕。本屆論壇以“長江流域治理法律保障研究”為主題,由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中國法學會長江海商法學會、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理論研究基地聯合主辦,由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提供學術指導。
論壇現場
湖北省云夢縣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云夢法院”)劉楊萍、李琴、李舒、高敏共同撰寫的論文在此次論壇主題征文中喜獲二等獎。在分論壇二“《長江保護法》執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討中,云夢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李琴以《剛柔并濟:尋求新時代“楓橋經驗”視野下自然秩序的和諧——從生態環境治理的“嵌入式”司法建議出發》為題作交流發言,介紹了該文的創作背景、基本框架和創新觀點,全面解讀了獲獎論文的寫作思路。李琴通過案例啟發,從生態環境治理的“嵌入式”司法建議出發,以審判實踐中的具體例證開展統計分析,檢視司法建議在生態環保領域存在的功能弱化,社會認同邊緣化等問題,分析能動司法背景下環保司法建議的時代應然。最后,結合“三端”治理模式,提出六位一體的“嵌入式”環保司法建議體系化構建方案。據報道,該發言受到了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并獲得了精彩點評。
李琴在論壇上進行發言
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祖國大地萬千不同,但相同的是對環境保護上的共同認知。環保治理司法建議作為人民法院司法職能的延伸,突破了事后救濟的弊病,是新時代“楓橋經驗”視野下能動司法的最優表達。將司法建議“嵌入”生態環境治理的全鏈條,貫穿于新時代環境資源司法保護的全過程,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生活富裕、生態優美之企盼,為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提供切實可行的法治方案,必將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共繪美麗中國新畫卷。
近年來,云夢法院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工作思路,成立專門的環境資源專業審判團隊,打造“環境資源審判+”特色審判模式,充分發揮環境資源審判職能作用,緊密結合本地生態環境實際,構建出前端預防、中端治理、末端修復的嵌入式環保司法建議工作法,形成的學術成果先后榮獲首屆長江大保護司法論壇、第二屆長江大保護司法論壇主題征文三等獎、二等獎。(來源:云夢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