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哎!快看,山腳下那一排房子什么時候建的呀,這么新。”11月13日,兩位早起爬山的市民沿步道拾級而上,站在石首市筆架山公園觀景臺張望時,發現了這一新景象。
改造后
粉刷一新的居民樓、筆直平坦的柏油路、配備齊全的晾曬區……原來,他們口中“這么新”的“房子”正是中山苑小區改造后的模樣。
楊永昌在中山苑小區生活了二十多年,他介紹,雖然該小區離石首市中心不遠,居住的也是樓房,但在山腳下隨處可見的是大片菜地,居民出入是沿著窄窄的小道。上坡又下坡,十分不方便。
“還不止這些問題。”楊永昌打開話匣子,原來電線搭得跟“蜘蛛網”一樣,走路都得四處小心。要么是一不小心就碰上“耷拉”下來的電線,要么“啪”一塊墻皮就掉到腳邊了,都不好意思叫親戚朋友來串門。
山腳下的中山苑小區
地勢高低不平,房屋依山而建,狹小、逼仄的空間里,改造“手術”從何下手?近年,中山苑小區舊改拉開了序幕。
“能不能新建一些停車位?能不能多修建幾處休憩、鍛煉的小公園?路面坑坑洼洼能不能重鋪一下……”石首市住建局堅持“共同締造”理念,聯合筆架山街道辦事處建南社區的工作人員,緊緊圍繞群眾最關注的改善道路積水、下水道堵塞、缺少活動空間等問題,深入各個樓棟、單元,開展多輪走訪座談和問卷調查,最終,石首市住建局為居民量身定制了小區專屬改造的方案,從而最大限度利用空間。
改造后新建的停車場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中山苑小區已然實現了蛻變。如今的中山苑小區,一眼看去都是新的:小區曾經的菜地被清理掉了,規劃成了公共健身區域和停車場;一樓的棕色外墻,與其他幾層的白色形成“拼接色”;硬化一新的小區路面上,幾棵大樹在冬日傲立;每隔10米遠,新加裝的路燈總在黑夜來臨前亮起來……
改造后新增的護欄和無障礙通道
“面子”新了,“里子”如何了呢?漫步小區,目光所及之處,看不到任何明線。走到拐角處,強弱電箱安在樹后,楊永昌指了指地下:“線路都走了下邊。”改造是個系統工程。放在以前,供氣、供水等,無論哪處單獨更換,都得把地面重“扒”一遍,楊永昌說“這回好了,一次‘手術’,解決所有小問題。”
筆架山小徑
“城市內,現在誰不想擁有一個有山有景、鬧中取靜的理想居所呀?”“是啊,背靠筆架山,青山綠樹環繞,花香鳥語相伴,這樣的生活環境,我羨慕了。”兩位市民登山完畢后,對坐落于山腳下這處漂亮的小區仍頗有興趣,索性順著下山路來到該小區,打卡拍照,不由發出感嘆。(來源:石首市住建局 齊典、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