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武漢大學智“譜”興農團隊前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實地考察當地茶葉種植情況與農產品出口現狀。
據悉,智“譜”興農團隊響應國家提高農產品安全筑牢農業強國之基的戰略目標,依托專業學科優勢,將自主研發的農藥殘留檢測診斷技術運用于茶葉種植,通過農藥的精準施用提高農產品品質,助力茶葉出口和農民增收。
作為世界硒都的恩施是湖北四大茶葉主產區之一,茶田種植面積達到180萬畝,農田面積更是達到260.29千公頃。
智“譜”興農團隊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恩施茶產業從種植到出口過程中正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農藥施用、農田管理是否得當直接關乎茶葉的產量與品質,更與茶葉能否成功出口緊密相連,而茶葉出口量又與茶農的“錢袋子”能否鼓起來息息相關。
為此,團隊依據當地發展情況與自身專業優勢,利用武漢大學世界排名第一的測繪遙感技術與兩大國家重點實驗室,率先建立起了基于高光譜技術的茶果蔬農藥殘留定量檢測診斷系統,通過光譜比對的方式檢測農藥殘留。團隊獨創了實時差分系統并應用于光譜采集,并率先建立茶果蔬過完備光譜庫,首次在農殘檢測領域引入稀疏解混模型。三大核心技術創新為切實將技術惠及農業發展提供保障。
宋陽(左一)帶領團隊在田間地頭討論技術實施方案
據了解,現在村民對于發展茶葉外銷熱情很高,相比品級茶,夏秋茶的種植還有利于青年勞動力流轉到鄉村,促進農戶一年多收從而提高利潤。目前,團隊在恩施建立了1000畝茶葉試驗田,全面監測茶葉各階段的農殘含量,為茶農合理種植提供科學指導意見。通過在農作物種植過程的全流程監測指導,實現了農產品的提質增效與農民增收。試驗田中生產的茶葉由原本的很少滿足出口要求轉變為全部滿足出口要求,幾乎全部出口。此次團隊調研也是為了檢測高光譜技術應用于農殘檢測的成效,為打破茶葉出口壁壘貢獻力量,堅持走科創助農道路。
“運用了武漢大學智‘譜’興農團隊的技術后,我們根據其對于農藥殘留的實時監測以及針對農藥后續施用的診斷報告,更加清楚了每個階段需要的農藥用量。在降低了一成種植成本的同時,產量和品質還實現了大幅提升。同時,農殘達標促進了我們的茶葉出口,農戶的整體利潤提升了三成。現在啊,很多年輕人也回到村里開始種茶。”恩施州建始縣官店鎮紅沙溪村村支書黃廷軍這樣說。
武漢大學智“譜”興農團隊實地考察藤茶基地
據悉,武漢大學智“譜”興農團隊正在實施“茶-果蔬試點-全品類果蔬”三階段推廣戰略,未來將把試點技術轉化為產品并投入使用,從而實現各類農產品農藥殘留高精度快速、全面、無損檢測,更好地服務農戶、帶動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目前,團隊已在第九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湖北省金獎。智“譜”興農團隊表示,將繼續堅持初心,致力于讓中國品質真正成為世界標準,以茶葉出口作為文化橋梁,用中國茶葉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讓中華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訊員李佳怡 陳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