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咚鏘,咚鏘,咚咚鏘……”8月10日上午9點,在武漢市新洲區琵琶垴村的琵琶垴灣紅色文化廣場上,一陣喜悅的敲鑼打鼓聲傳來,原來這里正在舉行紅色文化陳列室暨紅二十八軍被服廠復原展揭幕儀式。
一大早,琵琶垴村的老老少少們就已匯聚在廣場上,小小的山村頓時熱鬧了起來,等待見證著村里這“一大喜事”。
紅色文化廣場
“非常榮幸今天我們可以齊聚一堂,見證紅色文化陳列室暨紅二十八軍被服廠復原展的開幕!”琵琶垴村第一書記王磊作為此次揭幕活動的主持人笑著說。
隨著紅色文化陳列室暨紅二十八軍被服廠復原展的揭幕,大家走進樸素又雅致的陳列室內,只見里面占地并不算大,但“內涵豐富”。
紅色文化陳列室
在革命戰爭時期,琵琶垴曾是鄂東重要革命根據地之一,也是革命火種誕生積蓄傳播之地,1936年9月,紅二十八軍在琵琶垴村成立“紅軍被服廠”,這里承載過厚重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積淀,為了“還原”這一重要歷史印跡,經過多方努力、細致籌劃,琵琶垴村決定“重建”紅二十八軍被服廠。
而今,這里精心陳列著“一比一還原”的紅纓槍、織布車、紡線車、軍服被服、各類槍具……仿佛那段崢嶸歲月就在眼前,墻上還布置了一幅幅紅色文化展板,“述說”著關于“紅二十八軍被服廠”背后歷史的一點一滴。
紅色文化陳列室屋內陳設
值得一提的是,當你仔細觀察屋內墻壁時,就會發現其粗糲的紋理,手一摸上去,手感還特別粗糙,原來為了“修舊如舊”,駐村工作隊特意設計將茅草、干草等“糊進”土黃色的墻面,深度還原當時的廠內面貌。
大到房屋裝潢布置,小到展板上的一個字,駐村工作隊都用心至極。“當年紅軍被服廠成立后,琵琶垴村女青年石保華秘密組織本村婦女,利用琵琶垴灣水塘邊的6戶村民房屋當做廠房,前后為紅二十八軍縫制軍服、行軍被等2000多套。”王磊一邊介紹著展板內容,一邊講起了制作時的一個“小插曲”。
“石保華的名字,有的記載為‘寶’字,有的又是‘保’字,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們走訪了多家老村民家里了解情況,同時查閱了許多資料,最后確定了就是‘保’字。”王磊介紹道。
村民參觀紅色文化陳列室
許多年前,這所紅軍被服廠見證了軍民魚水情,現在,這里又將見證一批批百姓來此感受紅色文化的恒久魅力。
“之前沒事的時候,我就老是在附近轉悠,算是看著這個陳列室一步步搭建起來,一直蠻期待看到里面是啥樣,今天終于看到了,搞得特別好!”村民沈奶奶在參觀完后滿臉笑意地說。
村民參觀紅色文化陳列室
如今,在琵琶垴村的青山碧水間,這個紅色文化陳列室就像一顆閃亮的明珠,也似一面鮮明的旗幟,把該村點綴著分外“奪目”。
王磊表示,近年來,琵琶垴村堅持深挖特色資源、紅色資源,以“深耕、細作、篤行”為主線,傳承歷史文脈,今后,紅色文化陳列室也將作為涵養愛國主義情懷、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載體,不斷推動黨史理論學習、紅色文化教育和鄉村振興教育向基層走深走實。
村民參觀紅色文化陳列室
駐村單位代表武漢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方立新,徐古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漆求喜,徐古街道柳河片區總支書記彭松林,駐村工作隊人員等共同參與此次活動。(金若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