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作者:朱全 攝影:鄒葵、健生、朱全)8月1日夜,地處保康、房縣、神農架三縣(區)交匯處的堯治河紅色教育培訓基地,歌聲、掌聲、歡呼聲如潮水涌來,推開503房間的窗子,只見樓下的空地上,一群青年圍繞著一堆熊熊燃燒的篝火載歌載舞,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頓生親近之感,于是,我們決定下去感受一下久違的篝火燃燒的激情。
篝火越燒越旺,映紅了學員們青春的臉龐,學員們圍著熊熊的篝火,手拉著手盡情地跳啊、唱啊!歡笑聲、歌聲打破了山野的寂靜,悅耳動聽的歌聲不絕于耳,不時有疾風驟雨般的掌聲和歡呼聲響起,一位學員告訴我,他們單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6周年紀念日舉行團建篝火晚會,原來,篝火晚會是如此深刻地烙印在我們的心目中,照耀著每個人的歷練與成長。
他們為進一步弘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來到保康縣堯治河紅色教育培訓基地,開展團建主題活動,實地深入了解堯治河人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將高山極貧村改造為“中國山區幸福村”,燃起青春的激情、青春的活躍、青春的自信與青春的張揚,只有圍著篝火跳起青春的舞蹈,才能盡情釋放胸中的激昂,展示青春的亮麗。
看著熊熊燃燒的篝火,置身于這歡樂的海洋中,學員們的激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由得想起昨天,與李漢如、盧傳才兩位新聞老前輩相逢在堯治河的感慨。
平均海拔1600多米的堯治河村,以前是“一道峻嶺橫北下、兩河四灣五溝汊、六匹梁子百條洼、不是山峰就是峽”,“山大梁子多,出門就爬坡,四月雪,八月霜”,“吃的供應糧,穿的爛衣裳,點的煤油燈,住的破草房”,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改革開放以來,堯治河人憑著愚公移山的毅力,劈山修路、炸石開礦、筑壩辦電、興工建廠、發展旅游,現在,工農業總產值達到幾十億,農民純收入超過3.5萬元,成為基層組織建設、新型農村建設、鄉村旅游建設的典范。這么看來,年青一代在這里燃起篝火,用篝火贊美生命的激情,當做前進路上的明燈,探索創造美好未來的起點,去續寫未來,其實,也是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索。
仰望星空浩瀚,疑似被篝火點燃,艾青的詩歌《篝火》回旋于腦際,“黃昏降落到我們的曠野,快樂的火焰就升起了——它在黝黑的樹林下面,閃耀著炫眼的紅光……”篝火冉冉,仿佛分享我們青春的歲月,春濕、夏躁、秋瑟、冬寂,彰顯著青春如此靚麗,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同樣是擁抱青春,張揚青春,揮灑青春。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