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陳漢彪)原武漢市文史研究館館長張重安,發自內心地熱愛我們這個時代,感恩黨和人民幾十年來對她的培養,給了她許多鍛煉和成長的機會,堅信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雖然離開了工作崗位多年,仍嚴以律己,發揮自己能發揮的正能量作用,一如既往地關心鄰里和諧社區的建設,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專業領域再創新績
退休以后,張重安去到了祖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在那里,她先后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技師學院人文學院、管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擔任教學督導,考察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情況,著重了解掌握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前沿形勢、教育理念、經驗以及值得研究的一些問題。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她在職業類雜志上發表了有關職業教育課堂模式探討的文章,將自己的收獲分享給大眾。
一路走一路看,張重安選擇回到武漢后,一邊積極參與在武漢計劃生育學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武漢性學會的心理學方面研究和科普工作,一邊馬不停蹄地到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民政學院,以及省外高校等地舉辦關于大學生婚戀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這期間,她就中國性學的研究方向問題發表了論文《試論中國性學研究者的社會責任》,闡明性學研究要切中社會緊迫需要,重視社會效應,不獵奇、不媚俗,積極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在文學道路上闊步前行
在各類專業領域埋頭苦干的同時,張重安也一直沒有停下在文學之路上前進的腳步。她先后在《散文世界》《千高原》《光明日報網絡版》和《中國夢文學網》等媒體上,發表了反映當代社會生活新人新事的《畫心》等,散文4篇和《致歲月》等詩歌3首。為了紀念五十年前到新疆求學和工作的經歷,她創作出版了散文小說集《奧古麥琪》,收入了《走出五大道》等散文8篇,共十余萬字。她還應邀參加《中華長江文化大系》叢書寫作,作為主筆,主持完成《頂禮衡門——長江流域的牌坊規制》。
作為文史館的老館長,她對文史館的老同志有著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這也激發了她的文學創作靈感。她根據在文史館工作期間了解到的、自學成才的老畫家的身世和成就,創作發表了一系列散文,其中,《一個出身草根的畫家》更是獲得中國首屆林非散文獎最佳單篇獎。
在社區治理中發光發熱
張重安還極為注重就近發揮作用。作為社區的普通居民,她始終心系社區文化建設。在常青花園社區居住時,她作為社區參事,先后根據常青花園真人真事,創作了小品劇本《除舊歲》《丈母娘的房產證》《消化溫柔》等。
搬家到盤龍水岸沁園小區,了解到鄰居中多是一些年輕女性全職在家撫養小孩的情況后,鼓勵她們加強學習、提高自己,并在自己家中指導她們學習普通話和朗誦詩文。暑期里,孩子們無處可去,她又讓孩子們來自己家中學習朗誦,從發聲、吐字到講解,她都細致認真地輔導,幫助提高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
人物簡介:張重安,1944年12月出生,女,滿族,北京市人,1987年經中南民族學院推薦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政協武漢市第八屆、九屆、十屆委員會委員。1993年經中南民族學院評聘為政法系管理學教授。1989年6月至1998年3月任武漢市洪山區政府副區長,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任武漢市民委副主任、武漢市宗教局副局長,2000年5月至2004年5月任武漢市文史研究館館長,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任巡視員,2005年6月退休。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