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耿 琴)“湖面微風翻小浪,梓霞低昂細葉香。遠岸夕陽千里景,空山晴碧兩重峰”,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潿洲晚眺》竟有吟詠江南風光的感覺。其實,潿洲島風光確實如“湖面微風翻小浪”,身深處其中一點沒有北臨北海,東望雷州,南隔海南,西向越南的方位感,如果不是親眼目睹海蝕、海積及溶巖等景觀,甚至忘記了登臨的是廣西最大的海島。
潿洲島漢朝就很出名,世外桃源般吸引國人上千年的向往,也讀過唐代詩人白居易《潿洲島》“半浸青山半浸海,一帶明月一帆飛”的詩句,總在想,鑲嵌于海上的潿洲島到底為什么那么讓人駐足、讓人留戀?由此,油然而生對潿洲島的遐想,盼望有朝一日前去看看。幾經邀約,終于在5月8日,我和趙萍、童希瓊、孫亦群、純子、芳芳,以及導游兼攝影師秋風一行7人,來到北海潿洲島以及湛江硇洲島,開始了為期六天的自駕旅游。
一到潿洲島,當地人便熱情推薦,首先應去五彩灘看日出,一日之計在于晨,我們欣然前往,黎明前海灘上已靜候了簇簇期待的看日出人群。猛然間,憶起巴金先生的名作《海上日出》,“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慢慢地在擴大它地范圍,加強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陽要從天邊升起來了,便目不轉睛地望著那里。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紅,卻沒有亮光。太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終于沖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了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佩服巴金先生的觀察力,潿洲島的日出也是這樣的!我感受到了一種突破的力量,頑強向上,那是生命的拼搏與希望,不規則的大塊白云,奔向海天相接處的紅暈,歡騰地簇擁著跳出海面的紅日,人群也歡騰了,高舉的手臂如森林般迎向太陽,洗禮般每個人都沐浴著陽光……五彩灘的熔巖坑有深有淺,層層疊疊清晰地展現出來,退潮后還沾著海水,被陽光映照閃耀著五彩斑斕的光芒,哦,神話般的潿洲島。
潿洲島由一萬多年前的火山噴發形成,地質景觀的精華在鱷魚山公園又叫鱷魚山景區,完整的火山活動形成了沖擊坑、古樹化石、水簾洞、海蝕柱、海蝕墩等地質奇觀,現在都取了動人的名稱,像龍宮探奇、百獸鬧海、海枯石爛等,賦予了火山遺址童話般的靈魂,其實,千萬年的神奇,遠勝鬼斧神工,同樣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存在。據說,鱷魚山景區退潮后,能在大小坑洞里看到活珊瑚,以及因貪玩而沒能游回大海的魚蝦,景區工作人員說下午3點后退潮可看到,可惜還有景點要去,來不及觀賞了,有點遺憾。
下一站盛塘天主教堂,據稱由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修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有大鐘樓,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外觀雄偉,教堂內非常空闊,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一進入就令人感受到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據說教堂是用海底的珊瑚及沉積巖為主材建成的,現在依然有信徒來此做禮拜。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分支,基督教傳入中國,前后有三次。第一次在唐代,中國人稱之為景教,第二次在元代,稱也里可溫教,第三次在明清之際,前兩次成效不大,都沒有傳來什么思想,相比之下在大海航時代,新航路的開辟正好與天主教的振興同時到來,明清之際基督教再次來華,加上海外殖民擴張與尋找更廣闊傳教基地的需要,對中國還是有影響的。據馬可波羅游記記載,教皇曾說,“我有一個夢想,我希望基督及其信眾將統治整個地球,所有的民族都會信仰基督”,也就是要讓世界自愿的服從在基督教文化的統治之下。潿洲島處于廣西海岸線上,十九世紀有教會前來傳教就不奇怪了,由此,有了今天潿洲島中西文化合璧的景觀。
回到賓館閑翻明史,見到明代劇作家、詩人湯顯祖游覽潿洲島后寫下一首詩《陽江避熱入海,至潿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其中有“日射潿洲郭,風斜別島洋。交池懸寶藏,長夜發珠光。閃閃星河白,盈盈煙霧黃”詩句,看來在明代潿洲島就已經很繁華了,現在居于萬年前的潿洲島,品味數百年前的遺存,感受它的前世今生,恍如時光倒流,那依舊濤聲從什么歲月悠悠而來?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