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鄭秉順)四月充滿春色,滿山遍野到處開滿了鮮花,煙雨朦朧中感覺原野溫馨如畫,天下著大雨,我們姊妹一行七人自駕兩臺車,疾馳在武漢去往隨州的高速上。
獨有的知青情結
此行是代替我的三姐鄭秉華,探訪她1969年知識青年下鄉插隊3年的知青點,隨縣安店區天河口鎮雄豐大隊二小隊,尋覓經歷磋砣歲月的印記。幫她探訪歷盡艱難磋砣歲月的心愿,是我一直想去實現的,50多年過去了,那是一個特別的時代,給了三姐一段特別的經歷,讓她有了一個歷史進程中烙下深深印記的人生標記。我理解她的知青情結,青春的磨厲,承載著她的悲哀與喜悅,凝聚了她的無奈與激情,還有她的堅定與思索,理解她對以往那段知青生活的追戀與回憶。記得父母在世時最心疼我的三姐,在她下鄉后,父母親時刻都掛念我的三姐,一個女孩子才16歲就離開家,可以想象做父母親內心的感受,也對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有了更深的認同。如今,知青歲月已成過眼煙云,但三姐作為經歷者與見證者,卻難以忘懷被當時的時代潮流裹挾而產生的青春追戀,這是歷史的厚重積淀,也是三姐獨有的個人獨有符號。
仿佛昨天的知青生活
四月容易讓人去回憶并感到傷悲,2000年7月22日我的父親突發心梗不幸離世,2018年我的母親3月4日因老齡病離世,2021年我的二姐因疫情奪走了她的生命……今年清明節前,我們姊妹就相約好了在閏二月的第三個周末,先去給父母親掃墓,然后再去尋找三姐知青下鄉的生產隊。從武漢去隨縣,導航顯示距離260公里。行駛在高速路上,我們的共同話題就是父母親含辛茹苦,把我們姊妹六人拉扯大,真不容易!
當年家里排行老三的小領領,老三屆初中畢業就響應國家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當年統一乘坐箱體火車皮到隨州站,再由縣知青辦對應把知青分到各村,按照6人一組安排到農民的家中。三姐下鄉到隨縣安店區天河口鎮雄豐大隊二小隊,據她回憶是安排在村小隊長家,當年的情景與在電視劇中看到的知青下鄉,是一樣一樣的。到了農民家就是“三同”,同住、同吃、同勞動,不到一年的時間,三姐的頭發就由烏黑發亮的顏色變成了干枯的淺黃色。
三姐在生產隊干農活是一把好手,干農活時從不偷懶,不管什么活她都是搶著干,每月的工分比其他知青高出好多,有的男知青不理解,找到隊長理論,為什么她的工分比我的高?隊長理直氣壯地回答,別人干活在拼命,生產隊下達的任務每月都超額完成,這是別人辛苦掙來的工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生產隊長直率真誠的話語,深深地打動了三姐,來到雄峰大隊下鄉鍛煉,盡管與農民一起勞動,可在思想上、感情上并沒有什么交流,現在,生產隊長誠實而公允的評價,對一同來到這里的知識青年影響深刻而巨大,一時間知識青年們才真正認識到,他們也是實實在在的普通人,不是再教育對象,知識青年們對農村、農民有了一種親切的感受。從此,三姐把自己融入到農村生產生活的每個細節中,雄豐二小隊在那個年代里,屬于當地的富裕小隊,也叫“八畝地”,主要種花生,山地的旁邊有一個大水庫,農忙時,三姐做一些農活,給人的感覺,并不像一個從大城市走出來的小姑娘,仿佛就象是本地的農民,什么農活都難不倒她,一雙手長期在地上扒土,手指甲經常會滲出血,一雙腿經常在地里被馬蝗吸住,用手去把馬蝗拉下來時,腿上流出很多血。每次農活休息時,三姐就跑到附近的大水庫旁,先是低著頭對著水庫的水喝個夠,然后,再去洗手、洗腳,清理腿上的傷口,水庫的水勝似冰水,仿佛一天的勞累就在這超級涼的傾刻間爽快的消失掉了。
三姐曾告訴我,每天到田地去干完農活,回到知青點上,還要做知青點的飯,農村的土灶燒飯,與城里做飯的程序相反,先是用農田的稻草引火,再把山上撿的樹枝點燃,拉著風箱,慢慢地加入樹枝,過一會兒,洗一把自己淹制的蘿卜櫻子菜也叫“雪里蕻”,在土灶上用大蒜、加一點豬油放一點食鹽,大火炒直到雪里蕻的水分收干掉,盛入碗時熱氣漂出來的雪里紅的清香味道真是香呀,摘一把田里自己種的小白菜,加豬油渣一起用大火炒,豬油渣的香味就如同吃到了肉一樣,整個知青點就彌漫著豬油的香味,讓長期沒有見到葷腥的肚子一下子就解饞了,把事先洗好的自己種的稻米加點田里才拔出的紅薯切成塊,一起倒入炒完菜的油鍋里,前二十分鐘用大火把水先燒開,新米的清香味道夾雜著紅薯的清香彌漫開來,沁人肺腑,等待米湯收干后,用余火慢慢的炕著,直到鍋底有了飯鍋巴,生產隊的知青們每頓都把飯吃得精光,鍋巴是餐后最搶手的、最管飽的看家貨,挖一瓢水缸的水倒入鍋中,把鍋巴煮成鍋巴粥,這就是最好的餐后神仙湯了。當知青們有了強烈的理想主義精神,物質的匱乏阻隔不了內生性的精神力量。
難覓昔日知青點
尋尋覓覓問到昔日的知青點村落,可村里行人寥寥,門可羅雀,找不到記憶中的痕跡。當年的安店區天河口鎮雄豐大隊早已不存在,當年村里一排排低矮瓦房的土墻上,刷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紅色炫目的標語也不見了蹤影,當年的知青點,由于知青們的入住,白天和村民們一道下地干農活,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學習毛澤東語錄,小小的知青點變得熱鬧而富有生氣。
盡管物是人非,可嗅到了三姐當年生活于此的熟悉氣息,讓人好似穿越到了那個遙遠而特殊的年代。畢竟,歲月壓縮了青春期的輪廓,舊地重游,不知昔日昔日的知青點今日何在?魂牽夢繞的知青點,恍惚中讓人感到似曾相識,卻又似是而非,那些曾經裹著風霜滿天飛濺的青春淚水與笑語,過去,已經回不去。如今,昔日的知青點村落再也見不到那低矮而又破舊的土坯房,村里盡是磚瓦房和樓房,三姐描述的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鄉間小路不見了,村里詮釋水泥路。從回憶中走出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代替三姐從昔日的知青點老村落出發,走訪附近的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隨州博物館、曾侯乙墓、千年銀杏谷等旅游景點,采買隨州泡泡青、古銀杏果、香菇、胭脂紅鮮桃、蜜棗等特產。三姐生活過的地方是個寶地,被譽為海內外華夏兒女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就在隨縣。
隨州起源于夏朝,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文明歷史,隨州最早稱隨國,奇怪的是歷史典籍里,卻查不到隨國究竟在哪里。發現曾侯乙之墓后,才知道原來古人稱的隨國,其實叫曾國。聞名于世的編鐘就出土于曾侯乙墓,2400多件珍貴文物屬世界罕見,精美的青銅器是世界藝術的一顆奇葩。隨州不僅歷史悠久,自然風景也在省內外享有盛名,風景優美的大洪山,幾千年的火山遺址,天然的溶洞,自然溫泉,古樹活化石銀杏的故鄉,銀杏谷,西游記漂流等自然景觀是人們旅游的最好的去處。隨州出產的特產更讓人大飽口福,本土的香菇、木耳、銀杏茶、泡泡青菜遠銷海外。隨州雖然是歷史文明古城,但繁華的經濟,使它到處散發著現代、時尚的氣息,一座座立交橋、一條條環城道,給現代交通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隨州被國家譽為“專汽之都”,各種專用汽車銷往全國各地,還有的出口到非洲、東南亞等國家。不遠數百里尋覓三姐昔日的知青點,實現她強烈的懷舊情懷,其實是尊重她對傳統美德的向往和追求,知青歲月的確是艱苦的,但有許多值得珍惜視的東西,懷念心中那份圣潔的理想,懷念已逝的青春,不虛此行,我們見證了昔日基礎上建設起的明媚的今天。
讀懂屬于三姐的知青家園
三姐有知青情結的特殊心態,還有知青歲月的特殊收獲,她回到了城里后,一直鐘愛“雪里蕻”,多年的農村生活給她帶來了豐富的生活體驗,真沒有想到雪里蕻在當年的農村生活里,幫助她度過了生病后自愈生理期。查醫書才知道,雪里蕻性溫、味辛,入肺經、胃、脾經,具有宣肺、祛痰、溫中、理氣等多種保健功效,適合急慢性支氣管炎痰多者、咳嗽多白黏痰者、胸膈滿悶者食用,能宣肺祛痰,促使呼吸順暢。雪里紅入脾胃經,有開胃醒脾、利尿消腫的作用,隨縣由于土壤、氣候原因,種植的雪里蕻又鮮又甜,超級美味,農民家家戶戶用雪里蕻作腌菜,而雪里蕻腌制品中含有較多鉀離子,也具有調節滲透壓、利水消腫的作用。雪里蕻中含有多種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谷氨酸能直接進入腦屏障,能幫助清除腦內的自由基,增強人體免疫力,改善神經系統功能,食用之后有提神醒腦作用。三姐當知青養成的飲食習慣,無意中應了藥療不如食療,藥補不如食補,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青春磋砣歲月,彈指一揮間,叩訪三姐昔日的知青點村落,細細品味她當年的知青生活,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啊,更理解她割舍不掉、揮之不去的知青歲月和悠悠情結,以及多年來體現在她身上的頑強拼搏知青精神。我感覺到了,思緒在過去的知青歲月中游走,三姐54年前那蔥蘢的知青歲月,難忘的知青生活片段,清晰而絢爛,蔥蘢而可悅。當我們姊妹一行把尋找三姐下鄉時的知青點,用微信視頻打開,與遠在外地的三姐對話時,不由想起了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鄭燮的七言絕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用這首詩,相互勉勵生活中的我們吧!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