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深入落實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和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武漢市創建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進一步推進人教資源數字資源的深入應用,促進人教數字資源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4月19日,武漢市“人教數字資源與初中生物學科教學融合”研討活動,在湖北省水果湖第一中學成功舉行。
活動合照
研討活動伊始,水果湖第一中學校長劉加懷開場致辭,對與會領導、專家和教師表示熱烈歡迎與感謝。他從雙減政策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角度出發,表達了課堂改革的強烈需求,并向大家介紹了學校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推動教學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績和進步。
水果湖一中的老師陶琪進行《愛護植被,綠化祖國——設計碳中和校園綠化方案》課堂展示,以氣候問題和雙碳戰略作為切入點,讓學生感知到“雙碳中國”的責任擔當,幫助學生復習有關生態圈、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內容,構建學生對于碳中和目標的認知。
陶琪進行課堂展示
課堂展示了學生在大目標下的小行動:從校園著手,通過碳足跡計算器和實地調查學校各種資源使用情況,計算出學校的年碳排放量以及需要達到的綠化目標,對分析校園綠化存在的問題,總結出學校綠化存在“綠化面積不足”“樹種單一”“養護不足”“規劃不夠合理”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綠化方案。
學生分組展示
每組同學展示后,陶琪對每組學生的精彩展示分別從調查方法、具體問題和研究亮點給予點評,充分展現教學評一體化。課程最后,陶琪從“助力碳中和,你我在行動”“助力碳中和,武漢在行動”“助力碳中和,中國在行動”三個層面進行講解,鼓勵每位同學為實現碳中和付諸行動。
武昌區初中生物教研員譚海鷹從《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校園綠化方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出發,作了專題報告,他認為該課程設計背景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開發過程以學為主,以教為輔,課程選題注重現實情境下真實問題的研究與解決,內容上注重生物學科核心概念和跨學科概念建構,整個過程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及多元化,教學相長。
譚海鷹評課
武漢市中學生物教研員楊威對陶琪和學生們共同呈現的精彩課堂做出了點評,肯定了陶琪老師及武昌區一批優秀生物教師在優質課比賽、論文發表、專利申報方面等方面突出的成績,并從“核心素養”“信息技術融合”方面出發,對這節課予以評價。他認為這節課相關的知識內容涉及物質與能量觀、系統觀、穩態與平衡觀等生命關聯,通過思考、設計實驗方案、課堂演繹的形式,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環保意識、科學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提升。
同時,楊威還從學習資源的共享、學習方式的轉變、個性化學習和反饋、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幾個方面具體分析了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對教育變革推動和教育質量提高的積極作用,在場師生表示受益匪淺。
楊威評課
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主任雷剛表示,陶琪的課堂做到了以學為中心,采用碳數據目標讓學生通過大量查閱資料開展調查活動,小組給出的方案數據來解決數據問題,體現了技術加持下的數字化的新型教學模式,并提出技術與課堂的融合是大勢所趨,老師們要將教學與數字化資源有機交融,通過技術加持實現教育方式得到真正的變革。
雷剛還與在場教師交流了智慧課堂的要素:云計算環境,以學生為中心,高交互。他表示老師們需要關注自己的課堂是否推動了有效學習,是否形成了學生的學習經驗,是否關注學生思維,是否獲得核心素養,既創造新的教育形態,又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教學始于技術,成于技術,終于育人。
雷剛講話
水果湖一中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的成功開展是初中生物教學與數字技術進一步融合的表現,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更拓寬了老師的視野,同時也是水果湖一中重視學科教學,重視學生個性成長的有力展示,新課程理念下的水一中實踐成為武昌區的優秀模板。(來源:湖北省水果湖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