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透析技術是終末期腎衰竭患者的最主要治療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延長患者生命,不斷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建立以公立醫院為主體,獨立血液透析中心為重要補充,分工協作、相互支持、量質互補的終末期腎病患者腎臟替代治療體系既增強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助力國家分診診療政策的落地,又為患者提供優質、便捷、公平可及的基本透析醫療服務。因此,加強血液透析中心建設和管理,對于促進我國血液凈化事業高質量發展、保障透析患者健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原國家衛生計生委于2016年12月下發了《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獨立透析中心有了國家統一的規范,在全國放開獨立透析中心的設立和服務。獨立血透中心的建設與發展迎來了戰略性發展機遇;政策的開放帶來了社會資本的熱捧,大量民營資本涌入獨立血液透析市場;但由于我國獨立血透中心建設起步較晚,各省(區、直轄市)醫保政策差異造成醫療保障水平不均衡,基層醫療機構透析資源不足,患者多卻整體透析充分性不高,質量控管方式參差不齊,有些地方在關鍵透析指標的持續質量改進方面尚難落到實處,很難滿足患者透析治療的需要。血液透析上下游產業鏈相關產品和技術的發展創新以及基于我國透析患者的臨床循證研究比較薄弱;這些現狀構成了現階段血液透析事業發展亟待解決的矛盾。如何準確把握獨立血透中心發展機遇,合理規避、減小風險和挑戰,實現獨立血透中心發展由小變大、由弱轉強,是我們血液透析專業工作者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
獨立血液透析中心發展的機遇
一、國家醫保政策不斷完善,獨立透析中心納入大病保障體系
首先是國家大力放開血液透析中心建設的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獨立血透中心的設立和發展,并將透析費用納入大病醫療保障體系,顯著減輕血透患者家庭經濟負擔,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其次,隨著醫保政策的不斷深入和完善,終末期腎病納入大病保障體系的報銷比例逐年提高,減少了血透患者家庭就醫支出成本,同時血透治療的市場需求加速釋放,帶動了血透市場的快速增長。相比公立醫院血透室,獨立血透中心可在設計布局、環境硬件、管理服務等方面形成差異化優勢并迅速找到定位,使血透就診過程在更為人性化、更加輕松的環境中進行,減輕患者的交通和時間成本,更好地平衡患者日常生活。
二、獨立血透中心的成長和發展
有發展就有競爭,行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競爭。公立醫院血透室、以合作形式的血透中心、連鎖獨立血透中心有可能共同為在同一區域內的血透患者提供透析服務,這之中有競爭也可能有合作,他們或者有各自服務定位上的差異、基于服務思維或者患者思維的市場經營理念等,但是最終的市場格局必將是良序競爭,共同維護公平、法制的市場環境。新設立的血透中心毫無疑問短期內會給現有血透機構帶來一定的沖擊,但隨著區域血透市場容量的增長,2~5年后各方的患者數量趨于平衡,競爭回歸理性。新設立的血透中心在硬件環境上有獨特的優勢,獨立血透中心對透析服務水平的理解和追求則更加“深入人心”,比如患者拜訪、邀請體驗,細致、周到、務實的透析服務管理,比如根據患者體檢結果的異常指標,用較低成本針對性地改善患者體質,預防并發癥發病,對體弱及身體不便的患者統一協調透析班次并幫助解決透析及住院的交通不便問題,對家庭經濟困難的患者安排定期家訪,力所能及地幫助其便利就業,解決經濟收入來源問題,協助向社區申請低保困難戶、引導慈善救助,在透析中心營造開放、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以患者親歷事件為線索,從多方面予以他們心理疏導,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生活,提高透析和生活質量等等。獨立血透中心的加入將會產生“鯰魚效應”帶動區域整體血透服務能力提升,推動醫療資源合理分布,有利于血透行業總結、提升行業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的透析質量,讓更多的血透患者受益。
三、我國基層血透患者接受透析治療的總體比例不高
我國成人慢性腎臟發病率高達10.8%,終末期腎臟病患者更是持續增長,歷年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血液透析患者數量在逐年增長,2018年為61萬人,同比增長17.31%,2019年達到71萬人,同比增長16.39%,截至2021年12月底中國大陸地區血液透析患者74,9573人,新增1,5447人,血液透析總患病率為519.3pmp。隨著醫保的廣泛覆蓋及透析治療技術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患者得以長期治療,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齡明顯增長,截至2021年底透析齡超過5年的患者數量比例達到30.9%,就年齡層級來看,全國血透患者平均年齡為56.9歲,新增血透患者平均年齡58.1歲。
我國在透患者對比鄰國的日本,日本2019年底統計在透患者占總患病比率為2731.6pmp,我國當年的數據僅為494.9pmp;從全球范圍來看,我國當前接受透析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僅占15%,也低于全球37%的平均水平;最為關鍵的是,未發現已患腎病的群體太大,不注重體檢、不及時發現隱患,從而導致了不可逆的腎臟疾病進展。中國醫師協會腎臟內科醫師分會2022年學術年會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透析中心數量為6302家,大多數設置在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美國2020年獨立血透中心的數量就達到7566家,相比發達國家,中國ESRD患者的服務需求缺口巨大,民營獨立血液透析中心遠未成為主體力量,導致血透患者難以就診。
由于我國血液透析行業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血透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潛力非常大,仍然存在大量未被滿足的透析治療需求,區域醫療發展不均衡,獨立血透中心的缺口較大,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血透治療需求空間沒有充分釋放。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建設起體系完整、結構優化的健康產業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成為國發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獨立血透行業大有可為,連鎖獨立血透中心利用其經營靈活性強、易復制的特點,可以迅速下沉基層,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下打通與腎病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的橫向連接,形成醫聯體“一條龍”的服務合作模式,優化就診流程,方便患者就醫,減少社會邊際成本;整合供應鏈上下游健康體檢中心、設備廠商、透析器廠家等資源,收集、總結血透相關數據,分析設備及耗材的適配性、血透質控技術經驗,融入區域分級診療體系,分享血透數據,參與臨床循證研究以及相關產品、技術的發展創新,迅速做優做特,提供公平可及的透析服務。到2030年,我國透析水平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隨著相關政策支持的力度越來越大,未來有望設立更多的獨立血透中心,更多的有識之士和專業技術人才加入血透行業,支持血透事業發展,滿足更多血透患者的透析需求,持續提升國內ESRD患者接受透析治療的可及性。
四、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和完善利于血透患者向基層分流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建立符合國情的“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2016年上海瑞金醫院等成立“上海瑞金血液病醫聯體”,落實分級診療解決血液病人“住院難”的困難;廣東省深圳市從 2010 年就全面推行社區醫院首診模式,建立社區首診,雙向轉診相結合的分級診療體系。青海省、四川省、浙江省和江蘇省是通過醫保支付杠桿作用,調整報銷比例,加大降低基層醫療機構診療費用的力度,以此引導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首診;湖北省通過制定分級診療科目,完善報銷和結算政策等措施來推廣分級診療體系。隨著各?。▍^、直轄市)對分級診療實施路徑探索的不斷深入,分級診療制度模式在調節和優化醫療資源的同時,也凸顯了獨立透析中心的價值,對血透中心的運營大有裨益。
在分級診療體系下,血透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接受血液透析更加省錢。級別越高的醫院,醫保支付的起付線就越高,分級診療體系中如果因治療需要,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要轉至上級醫院(縣域內二級以上),醫保連續計算起付線;反之,如果在上級醫院住院治療病情穩定后,依規下轉回基層醫療機構治療的患者,因參保對象在上級醫院住院已經計算了起付線,下轉回基層醫療機構后,醫保免計起付線;另外,基層醫療機構的報銷比例更高。設立在公立醫院的血透室,滿足急癥、危癥、住院患者的需要,獨立血透中心則主要滿足持續性血透患者,方便病人。獨立血透中心為了控制風險和自我保護,會進行嚴格質控,留下病情穩定的患者,將病情復雜、出現多種并發癥的高?;颊咚偷缴霞夅t院透析,與上級醫院的血透服務有效互補,分級診療,高效利用醫療資源。
五、連鎖化經營的規模效應,有效減輕血透患者的經濟負擔
《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印發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鼓勵血液透析中心向連鎖化、集團化發展,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與服務模式”“對擬開辦集團化連鎖化血液透析中心的申請主體,可以優先設置審批”。這就意味著具備集團化發展的連鎖透析機構更容易得到政策上的扶持,擁有專業化、標準化管理和服務方式的連鎖透析中心將會是血透行業的中堅力量,設置上就有優先審批權,在行業競爭的不斷演進中也將會慢慢取代那些管理方式粗獷、經營理念落后的血透中心。連鎖透析機構規?;\營在成本方面可以進行合理的降本增效,在人才的培育與儲備、規?;胁少彽淖h價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集中采購設備、耗材使得采購成本大幅降低,有效降低透析治療費用,減輕患者的負擔,提升透析服務的質量和安全水平,在此基礎上進行血透中心運營標準化管理和設立血液透析中心復制方式的標準化管理,強化連鎖化規模效應;不僅如此,上游供應商也樂于訂制各項個性化的營銷活動、提供更多支持,形成上下游的服務連接,因此集中采購帶來的邊際效應愈發凸顯。
獨立血液透析中心發展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政策面上的放開激發了民營資本進入血透行業的熱情,在全國卻沒有出現獨立血透中心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的盛景。民營醫療機構在設立獨立血透中心的審批、人才招募儲備、管理運營等環節仍然存在很多難題,醫保準入、醫療機構定級是獨立血透中心發展繞不過去的坎,這些是獨立血透中心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一、審批困難、醫保接入有難度
獨立血透中心設立審批困難的核心因素是,有些負責審批獨立血透項目的當地主管部門,對完善醫療服務體系相關政策理解不一致,各類醫院的結構優化和功能劃分比較保守,放不開手腳,基本醫療衛健服務往往聚焦于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基建技改、創“三甲醫院”等做大做強的項目上。出于保護公立醫院的切身利益和“本位主義”的觀念,對放開設立獨立血透中心的決策壓力非常大,為了維持各方利益平衡,保持現狀,對引入獨立血透中心持謹慎態度。
獨立血透中心在設立時要申請衛健、醫保等主管部門審核,拿到醫療執業許可證等資質后申報醫保驗收,通過驗收獲得醫保資質,最后接通醫保報銷網絡,才能實現血透患者的醫保報銷。獨立血透中心在設立前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進行項目調研溝通、規劃設計、設備購入等等,民營醫療機構的投資方通常承受著較大財務壓力;獨立血透中心審批設立后,醫保準入則應是順理成章,但現實是也面臨不能準入醫保的風險。如果醫保審批不通過,要么獨立血透中心墊付患者透析治療費用維持經營運轉,要么由透析患者自費透析治療,這樣就沒有足夠多的患者,經營難以為繼。
二、血液透析專業的人才困境
隨著國民衛健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血透患者人數也在迅速攀升,2022年前CNRDS登記血液透析患者75萬人,按照“醫療機構血液透析室基本標準”的要求,如果暫不考慮血透患者感染病分區要求,則至少需要15萬臺血液透析機、2萬名血液透析專業醫生、4萬名血液透析專業護士以及1.5萬名工程師/技師才能滿足治療需求,而我國目前的血液透析醫生、護士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數量遠不能滿足需求,血透領域人才稀缺加之民營醫療機構認同度低的現實,以及高端人才向大城市流動形成人才“集聚效應”明顯,人才難覓成為獨立血透中心發展面臨的另一個瓶頸。高水平的血透專業醫護人員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型醫療機構,獨立血透中心血透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則主要依賴工作后的繼續醫學教育,既缺乏國家衛健管理部門認定的培訓教育基地,又缺乏統一的培養教材,導致不同醫療機構的血液透析專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極大影響血透治療質量。
三、對獨立血透中心普遍認同度不高
長期以公立醫院為主導的醫療體系現狀導致對民營醫療機構的認同度不高,血透患者對獨立血透中心的接受程度也是如此。很多血透患者有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公立醫院實力更加雄厚、更好的設備、更強的醫護力量、更齊備的科室配合,就診安全更有保障,對獨立血透中心缺乏了解,甚至在思想上排斥。筆者曾參與獨立血透中心的籌建和運營,接觸到情況是獨立血透中心的透析安全性更高,獨立血透中心除必須滿足各類法規、規程條文的同時,普遍在環境設施、衛生條件、并發癥管理、質控盡責、流程精細化程度、人文關懷等方面更加優秀,對一家年住院率僅10%,患者過百人的獨立血透中心印象深刻。
四、獨立血透中心患者住院實際上困難重重
當前的醫療體制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經營實體不同,利益不同,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公立醫院追求利益最大化,血透室為了效益不斷擴張,希望患者留在本院而不太愿意獨立血透中心分享市場“一杯羹”,因而產生對獨立血透中心患者住院不積極的配合態度;另外,獨立血透中心急救設施不夠完備、醫護力量相對薄弱,缺少相關科室配合,急救措施和并發癥處理手段比較單一,對住院或者轉診的依賴性強;因此區域內的血透患者“住院難”成了獨立血透中心及其患者無法回避的話題,同時也加重了患者對透析安全的擔憂;實際上由于“住院難”而重返公立醫院血透室的患者也不在少數。(湖北卓睿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