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作者:鄭秉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童年,因為每個人的童年都是自己永遠的唯一!所謂童年是純真、幻夢、美妙的等等形容,其實是成年后的贊譽而已。唯其單純,所以回憶起來總覺得美好又不失真切,細思混沌的當初,都是人生的第一步,在第一張白紙上拓印稚氣的腳步,人生就有了軌跡,然后,將被反復翻閱、欣賞。記得7歲上小學一年級,入學到黑泥湖新村小學,同五姐在一個學校讀書,她帶著我報到,找到一年級三班,班上有52名學員,班上百分之九十是黑泥湖航務一院、二院一起玩的子弟,這個班也叫“航務班”。
愛上語文課
蔡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教語文課,廣東籍,個子長得高高的,她對同學們都非常熱情,同學們按照個人的身高排好座位,蔡老師用廣東普通話大聲問:同學們記住自己的座位嗎?同學們相互地看了看,齊聲回答記住了!
我排在第三排,當時與王志明坐在一起,也有男同學安排與女同學坐,我心想怎么我與男同學坐?想著想著,上課鈴響起了,第一節課,蔡老師講《戰斗英雄黃繼光的故事》。1952年10月,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打響了,這是朝鮮戰場上最激烈的一次陣地戰,黃繼光所在的營已經持續戰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個夜晚,接到上級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奪下敵人占領的597.9高低進攻開始后,戰士們占領了一個又一個山頭,就要到達597.9高地的主峰了,突然,敵人一個火力點兇猛的射擊起來,戰士們屢次突擊,都被比雨點還密的槍彈壓了回來,如果不很快摧毀這個火力點,在黎明前就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經奪得的那些山頭就會全部丟失,黃繼光憤怒的注視著敵人的火力點,請求擔任爆破任務。帶上兩個戰士,拿了手雷,喊了一聲,讓祖國人民聽我們勝利的消息吧!便向敵人的火力點爬去,炮彈在他們周圍爆炸,他們冒著濃煙,冒著烈火,匍匐前進。一個戰士犧牲了,另一個戰士也負傷了,黃繼光用盡全身的力氣,更加頑強地向前爬,還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接近美軍中心火力點時,用力甩出最后一顆手雷,手雷在離美軍不遠的地方爆炸,美軍火力點被炸掉半邊,美軍的機槍頓時停止了射擊,黃繼光也被這巨大的爆炸震昏了過去,但在部隊發起沖鋒時,美軍火力點內殘存的機槍又響了起來,向志愿軍沖鋒部隊瘋狂掃射,部隊攻擊再次受阻,槍聲中黃繼光醒了過來,但他沒有彈藥,便忍者重傷劇痛,艱難的爬到地堡射孔,依然躍身而起,張開雙臂,向火力點直撲上去,用胸膛堵住美軍正在掃射的槍口,以自己年輕的生命,為部隊沖鋒掃清了道路而壯烈犧牲,在黃繼光英勇精神的鼓舞下,部隊迅速攻占了上甘嶺高地,消滅了陣地上全部敵人。年僅22歲的黃繼光,在上甘嶺的高地上,用熱血書寫了保家衛國的軍人擔當,用生命捍衛了不立功不下戰場的壯烈誓言。
蔡老師講的課,像我看的小人書一樣,黃繼光舍身爆碉堡的英雄事跡深深地感染了我,哪個男孩子沒有做英雄的夢啊,從敬佩英雄開始,自然就喜歡上了語文課。由于從小喜歡文字,所以從來沒有對生活失去激情,記憶在語文中延伸。
女同學跳繩跳房子踢毽子
下課鈴響起,同學們跑出教室第一件事上廁所,接著抓緊課間休息時間玩。26名女同學我全部記得名字,史麗麗、齊立琴、王秀梅、楊麗莎、何建麗、熊友萍、周貴萍、趙愛玲、賈桂華、朱正華、孫順秀、徐春君、劉翠梅、馮慧玲、蘇雪蓮、張漢菊、藏振蓮、鄒芬、吳慧玲、徐慧、周建榮、周銀芝、莫志英、孫學蘭、孫鎖鐘、陳翠萍。
六名女生周桂萍、藏振蓮、朱正華、楊麗莎、劉翠梅、孫鎖鐘分別玩跳繩子,繩子就飛快地甩了起來,猶如條條彩龍在飛舞。“啪啪啪”繩子落地,塵地飛揚。剛開始跳的時候,搖起的繩子總會被孫鎖鐘的腳絆住,不是周桂萍劉翠梅的手搖的快,就是楊麗莎藏振蓮的腳跳的快,“呼呼呼”,耳邊只聽繩子甩動聲,幾根繩子組成了繩網,讓旁人眼花繚亂,就只好看腳來數,暈頭轉向地看腳也不簡單哦!王秀梅與孫學蘭扎著一對羊角辮子,史麗麗與徐春君扎著一對牛角辮子跳像皮筋,腿跳起來的節奏與像皮筋回彈起來的節奏加上哼唱“小汽車嘀嘀嘀,馬蘭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的歌謠,二對人張馳有度,上下起浮,伴隨著微風一吹苑如少女翩翩起舞。陳翠萍與莫志英、徐慧與鄒芬、孫順秀與賈桂華、馮慧玲與蘇雪蓮玩跳房子跳房子,也叫跳飛機,她們在學校操場空地上用粉筆畫起"跳房子"的九個格,跳房子的位置就出來了,然后一起玩,趣味性、娛樂性極強,能夠檢驗身體平衡的能力,深受女生的喜愛。何建麗與熊友萍、趙愛玲與齊麗琴、周建榮與周銀、芝張漢菊與吳慧玲她們穿著各式各樣的花色的衣服一起踢毽子。毽子有三種,有的用雞毛扎的、有的用麻染色做的、銅錢和馬鬃扎的。踢著踢著張漢菊與吳慧玲的雞毛毽子包布破了,二個銅錢隨著雞毛散落一地;踢著踢著周建榮與周銀芝用麻染色做的毽子麻打卷了,不風了;還是何建麗與熊友萍她們一對踢的最好,她們的毽子馬鬃柔軟、光滑、纖維長、拉力強,耐折耐濕。銅錢形狀外圓內方,薄厚均勻,大小適宜,穩定性好。用馬鬃和銅錢扎的毽子特別輕盈穩健,又不容易受風的干擾,玩起來隨心所欲。真可謂:“三五成群俏小丫,鴻毛成撮腳尖花。翻旋羽舞千般好,跳躍豪飛一樣佳”。
男同學打撇撇斗雞蹬腿
男同學26名,玩打鬧、籃球投籃、賽跑、飛紙飛機、打撇撇、斗雞、蹬腿。斗雞是一腳獨立,另外一腳用手扳成三角狀,膝蓋朝外,用膝蓋去攻擊對方。單挑是一個人互相對撞;單人守擂是一人守擂,其他人不服氣的與其對陣,輸者淘汰,勝者繼續守擂,直到無人挑戰為止;四人守擂是雙方各兩人,一主一副,一般是集中力量攻擊對方一人;三人撞是兩個實力稍弱者,齊心協力對付一名實力稍強者;混戰分二種,一種是殲滅戰是雙方相隔3米,一聲令下,沖向對方,以全殲對方為勝;奪旗戰是雙方隊形后面放一塊磚作為軍旗,混戰中一方取得磚頭軍旗為勝。單挑或者雙挑,守擂或者三人撞每一個場面激烈,斗著斗著就亂成一團,有的倒地后又趴起來繼續斗,三五個來回,雙方相繼倒地叭著,二人倒地躺著的、三五個東倒西歪的、疊成羅漢一堆的,個個斗的氣喘吁吁滿頭大汗,不管誰贏誰輸,男生的小臉都掛著滿足的笑容。
霎那間,小伙伴們玩起第二個游戲“蹬腿”也叫空中“轟炸機”這比斗雞更加刺激,蹬腿二個人一組,一個人抱起另一個人,對著目標不停“踹”,如果對手強悍有力,雙方相持不下,“踹”八到九個來回,最終會有一方因體力不支倒下。26名男生自由組成,陳友明與朱虎強、司家榮與許毓漢、徐文國與劉春喜、楊景漢與關永勝、馬建軍與于漢武、相陽與陳華、黃漢卿與盛國華,米成林與王玉海、袁先宏與張敏、萬漢松與喻耀華、郭佩福與李漢橋、陶光榮與班景武、我與同坐的王志明一組,號稱“戰神”,我的個子和塊頭在班上中等偏上,王志明的個頭偏小靈活,膽子大,眼神好,又敢沖敢打,我們以順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班上男生所有組合。每當回想起這一幕耍鬧場景,真有“少年逞強”的痛快感呀!
算術課成了一盆“漿糊”
第二節課的鈴聲響起,徐老師上算術課,我的眼睛看著黑板“目不轉盯”但腦子里不時浮起耍鬧的情景,不時腿還用著勁,嘴里念叨“快踹”呀!徐老師講的加減法,在我腦袋里還是一團“糊”,對于數字的理解,用“聽天書”來形容一點不過分。晚上在家做算術作業,爸爸檢查作業后打了我一嘴巴,按照爸爸教的方法反復做了二遍,結果,還是有三道題錯了,爸爸又打了我一頓,我內心對做算術作業產生了反感,又怕又煩又困,不敢哭也不敢問,只有含著眼淚憋著氣,不知不覺尿了一褲子的尿,爸爸大聲訓斥我沒有出息,聲音似乎要把屋頂蓋掀開,媽媽心疼地把我拉出了屋,我洗了澡倒床就呼呼大睡了。可我仍懷念那樣的童年,算術課成了一盆“漿糊”怎么了,我堅信那只是我與別人不同的童年,成年了,也沒有“漿糊”了,可是,我珍惜那些記憶里最真的源泉。
似水年華,流金歲月,常常只是驚鴻一瞥都那么美好,卻怎么抓也抓不住了,童年的趣事,回憶起來是那樣的天真快樂!兒時的同學們,如今已是爺爺奶奶或者姥爺姥姥了,每當我看到6歲的小外孫做作業時,尤如看到我兒時做作業時的情景,小外孫每次做作業前先要去廁所解個“尿”,他調皮地笑著對我說,不犯姥爺小時的錯,哈哈哈……
被童年定格的快樂,轉眼間貫穿了超過半個世紀的阡陌,時間的沙漏還在慢慢的沉淀著,遙遙地回望,清晰地映照出變遷的時代,仿佛白居易《池上》描述“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我也就不隱藏了,這道浮萍之路直直地開向遙遠而清晰的那個歲月。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