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
立春時節(jié),登上飛檐翹角的遺愛亭,臨窗遠眺,隨著師諦指點江山,這句出自蘇東坡《思治論》且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借用的經(jīng)典句子,自然地讓人嘯吟出來。
孤亭外,湖面開闊清透,像一塊偌大的鏡子鑲嵌在黃州城中,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漣漪,倒映著湖畔的噴泉、浮雕、陽光沙灘、水幕影院。自古黃州不乏水,此湖原名不叫“遺愛湖”,上世紀九十年代給湖泊重新命名時,便取蘇東坡《遺愛亭記》中的“遺愛”兩字,而重新得名,更顯靈性。以遺愛湖為核心擴建而成的開放式園林公園,就稱作“遺愛湖公園”。園內樹林掩映,巉巖競秀,房舍錯落,人游爭聲,車流生動,有東坡問稼、一蓑煙雨、江柳搖村等十多處景點羅致其間,園里安靜祥和與街上川流不息,動靜相宜,猶顯生機。此亭建在遺愛湖公園最高處,是蘇東坡筆下的遺愛亭重建在此,觸景生情,使人如湖上鷗鳥扶搖般聯(lián)翩浮想。
遠遠想到蘇東坡。北宋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蘇東坡被貶謫黃州為團練副使,由直史館閣員跌落成一個不理公事空掛虛名的散官。當時黃州太守徐君猷一向仰慕蘇東坡才華,對蘇東坡敬重有加,兩人很快成為朋友,常常詩酒相酬。他們經(jīng)常相約去城南安國寺,竹間一亭中品詩論詞。北宋元豐五年,徐君猷調任湖南任職,安國寺高僧繼連以蘇、徐二人經(jīng)常游飲的竹間小亭請名,蘇東坡取名“遺愛亭”。不久,正值徐君猷罷任,蘇東坡便作遺愛亭記,歌頌徐太守“未嘗怒也,而民不犯;未嘗察也,而吏不欺”的德政。這篇亭記寥寥數(shù)語,以亭記人,太守與亭渾然一體,一個深得百姓擁戴的吏治作風躍然紙上。蘇東坡堅持認為,有才華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雖然沒有顯赫的名聲,但離任后當?shù)匕傩找廊桓心?,這就是“留下仁愛”,這種仁愛也是蘇東坡宣揚的“遺愛”精神。在亭記中,蘇東坡對“遺愛”作過詮釋:“何武所至,無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謂‘遺愛’。夫君子巡理而動,理窮而止,應物而作,物去而復,夫何赫赫名之有哉!”。
近又想到才去的訪古遺愛亭。那會兒,跟著師諦來到寶塔公園。遠遠地,望見一座石塔巍然屹立,塔帽頂上生長著一棵古樹,初春略顯嶙峋。聽介紹,這座青云塔建于明萬歷二年,與鄂州西山隔江相望,望著滾滾長江,成為古城黃州的一大名勝。古塔正門門楣上嵌有“全楚文峰”四字,是在表達黃州千百年來的文學地位。不負此意,明清兩代的黃州府為湖北的科舉中心,各中進士二百七十六員和三百三十五員,進士舉人比例皆居湖北之首。整個清代,湖北全省只有三位狀元,黃州就占兩位。
走近寺門,左右門壁上大書“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天機清妙,中有深趣,是在度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一念清凈染污自落。院內規(guī)模宏大,堂宇齋閣嚴麗深穩(wěn),香火豐盛。一些材料堆積和圍擋遮掩,顯示正有建筑的跡象。寺院始名“護國院”,初創(chuàng)于唐高宗年間,當時規(guī)??芍^形容“騎馬關山門,鳴鑼開齋飯”,據(jù)記載原有房屋五千余間,有撣堂街、睢陽院、春草亭、竹嘯軒等等,每逢正月數(shù)以萬計善男信女入寺祈禱,一年四季寺內香火不絕。北宋天圣年間,時任黃州刺史韓琚的胞弟韓琦前來投奔兄長,被安排在寺內讀書,“白晝青燈,風雨無怠”,終于考中進士,并于北宋嘉祐年間任樞密使,后官至宰相,成一代名臣。嘉祐八年,宋仁宗皇帝為褒獎韓琦而御賜“安國”寺名,并“勅賜唐代祖庭黃州安國禪林印寶”玉印一方,自此安國寺聲名遠播。寺內設有韓琦當年的苦讀書座,追懷先賢,蘇東坡寫過《書韓魏公黃州詩后》《夢韓魏公》等詩文,明末書法家董其昌題有“韓魏公讀書室”橫匾于上。隨著楚風東漸,黃州文化昌盛,給安國寺發(fā)展帶來契機。寺院先后辦有韓魏公書院、睢陽書院和蔣公書院,聚集了一大批碩學賢德,在這里開壇授課,培養(yǎng)出大批人才,推動文化交流發(fā)展,一代大儒王陽明也曾親來此寺講學論道。
蘇東坡客居黃州,初來之時,“深自閉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暫住長江岸邊的臨皋亭,亭后有小路可達安國寺,僅數(shù)百步之遠,他就常來寺內喝茶吃油酥點心,與和尚談禪論佛,旦往而暮還。后因安國寺“茂林修竹,陂池亭榭”,環(huán)境清凈幽雅,蘇東坡欣然寫下《黃州安國寺》《遺愛亭記》《安國寺尋春》等膾炙人口的詩文?!伴g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在安國寺參禪的經(jīng)歷,于“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之后,他終于走出內心的樊籠。共仰頭陀行,能忘世諦情。除參禪打坐,他還在安國寺沐浴,每洗澡完便“披衣坐小閣,散發(fā)臨修竹”,自覺洗掉“身垢”,也洗掉心中“榮辱”。太過執(zhí)著,智愚生蠢,不執(zhí)著于智即是慧,不執(zhí)著于愚即是悟。參禪期間,蘇東坡與寺內高僧繼連的友誼日益深厚,同為救濟溺嬰開展大量的慈善活動。他還出資,在安國寺側購置一大方池,取名為“蘇子瞻放生池”,勒石立碑以紀。高僧“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良言,令蘇東坡如夢方醒,始以禪者的目光觀覽萬物,不僅在心性修養(yǎng)上有所悟入,文學造詣也升至巔峰,詞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文有《前赤壁賦》《后赤壁賦》,書有《黃州寒食詩帖》《前赤壁賦》,成為光耀中國文學藝術史的一朵奇葩。這是黃州給蘇東坡的滋養(yǎng),也是蘇東坡給黃州的饋贈。
饋贈的還有美食文化。蘇東坡脫去文人的長袍,摘去方巾,換上布衣芒鞋。為改善伙食,他學捏“東坡餅”,學煮“東坡羹”,創(chuàng)做“東坡肉”,新釀“東坡蜜酒”,將清貧的日子過得活色生香。于是,有了《東坡羹頌》:“甘甘嘗從極處回,咸酸未必是鹽梅。”有了《豬肉頌》:“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在這里他飲酒賦詩,教會當?shù)匕傩障碛妹朗场?/span>
一路講解,一路悠游,偌大寺院里,已不見當年安國寺的竹間小亭“遺愛亭”的身影。見我面露憾色,師諦竟勸慰起來。寺院自開山以來,歷經(jīng)千年風雨,幾度興衰,甚至遭遇兵火,無復遺跡。今逢盛世,安國寺趕上重建好時機,修建的藍圖已繪就,將打造黃州城別樣的文化地標,依托豐厚的歷史底蘊,發(fā)揮禪林對現(xiàn)代社群的影響作用,啟人歸化自然,讓我們的城市穩(wěn)靜下來,讓人們心界穩(wěn)靜下來,向善向上。歷代高僧舍利塔群、宋代皇帝御賜寶印、明代香爐等遺產(chǎn)得到保存,堂宇齋閣再建的寬敞宏闊,還專辟一隅設置“東坡文化研究基地”,旨在向社眾普及東坡成長文化、東坡美食文化、東坡遺愛文化,賞析東坡詩詞文賦、書畫作品。風流最是黃州,黃州是蘇東坡精神地標,東坡文化是黃州的標識,多途經(jīng)傳播東坡文化,讓東坡文化與禪宗風骨攜手,以一域之力擦亮城市文化名片。
收回思緒,極目楚天,江水東逝不息,山色清寂虛無,沐浴遺愛情懷,物我禪思。全楚大地,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白鷗矯翼,相映生輝,景氣和暢。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古城云里深,江水天邊映。遺愛亭外,春光繁花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