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6日,韓國著名藝術家金炳昊華中最大規模個展在武漢K11開幕,以極致幾何之美,令人沉浸于“絕頂”之美。
據主辦方介紹,從丟勒到杜尚再到極簡主義,韓國藝術家金炳昊( b .1974)保持著對"藝術家的角色"的詰問和探索、他聚焦物質文明,洞察普世價值觀的沖突,揭示自然與人類、個體與群體、同質與差異的對立和張力。通過巧妙運用金屬材料和工業制造方式,金炳昊開啟了創造性的音頻播放實驗,探索媒介加工技術,追求獨特雕塑語言。其裝置作品旨在令觀眾對規整的幾何模塊、禁欲式的系統化秩序以及冶煉純熟的金屬光澤等事物的存在和環境產生懷疑態度。
于金炳昊而言,物質文明創造的人為美麗,成為了盲目追隨絕對價值的神話對象,也是人類內心的圖騰。現代發達工業社會中,人們遵循既定道路追求最高價值。盡管通過多種方式可以登至自我認可的頂蜂( the Climax ),但也陷入不安和彷徨。展覽關注統一社會結構中同質化的個體,刻畫實證主義泛濫的語境里人們對工具理性、科學理性的崇拜,及其因此而生的后現代圖騰。正如法蘭克福學派所論,文化工業倚仗集體權力的支撐,充當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借由娛樂、生產和消費提供虛假需求。迷失于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 )的大眾成為單向化的人( One-dimensional Man ),其個體差異因技術權力的規訓( Discipline )就此消弭。同時,標準化的機械復制也將藝術的光韻( Aura )消磨殆盡。
四個明暗交錯的展覽空間中,金屬雕塑散發出冰冷炫目的光彩,交相映照,帶來近乎眩惑的感受。"妄想室"描繪的人造花園忠實地表現了一個充滿復制過程的文明體系。色彩豐富生動的模塊和統一標準的重復結構促使我們思考多元化社會發展的本質。駐足于作品前,觀者將目睹被絢麗閃爍的欲望誘惑所暴露的自我。
進入寧靜的"記憶",十九位神像龐然神秘,高大威嚴,代表各種文明成果。藝術家用對稱平衡的幾何學模塊構筑幾近禁欲的系統性秩序。直線、平面和角度作為符號象征貫穿始終,隱喻人類文明對自然的占用。
翻越視覺和嗅覺兩座山頭,思考緊隨其后。紀念碑是集體回憶和意義的承載者,"念性空間"以此向傳統紀念方法致敬。雕塑鋒利尖銳的外形和暗色陰影彰顯出現實系統中的沖突、反叛和自我懷疑。分散圍繞主體雕塑的落地鏡在黑暗肅穆的空間中制造光的折射和表象的迷宮,與"妄想室"遙相呼應。
單一形態的無限反復是金炳昊創作的美學基礎,標志著時下的機械復制系統。在"收集的寂靜"中,不盡其數的工業零件由計算機程序準確設計、批量產出,精密無縫拼組代替焊接,一如人類社會結構以單一的規范和法律有序地匯合。
本次展覽是金炳昊華中地區最大規模個展,首次展出藝術家多件大型代表作。通過妄想室、記憶、念性空間、收集的寂靜四個主題系列,武漢chi K11藝術空間特別呈現藝術家營造的極致幾何之美,讓觀者沉浸在感官的絕頂之境,也揭示了以秩序為核心建立起來的人類工業文明于華麗表象之下蘊含的不安與彷徨。
1.1、水平花園
2018
黃銅
160(h) x 160 x 680 cm
1.2、水平花園的倒影
2019
不銹鋼,鋁,聚氨酯涂層
190(h) x 250 x 810cm
它是現代文明創造的美麗結晶。除了負責作品結構的部分外,都是橢圓形的,但它是一個異常突出的肉塊形狀。那是一團欲望,似乎與燦爛的文明相對應,但諷刺的是,感覺卻很美好。我可以刪除它,但我不想刪除它,因為它很漂亮。這些駝峰有規律地排列,就好像安裝在一個系統中一樣,旨在在給定長度內盡可能密集地排列盡可能多的駝峰。這是因為密度越高,顏色越鮮艷。正面觀看時看到的是水滴形狀錯落排列的矩陣,而側面則像一朵無限延伸和綻放的流動的花朵。
2、垂直花園-美麗的復制C56VP2D35
2017
紫銅
248(h) x 48 x 48 cm
這是一個通過幾何排列強調垂直性的花園。兩個 V 形交叉連接。就像埃及藝術中的正面原則一樣,V 形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可見。表面有光澤、鍍紫銅的橢圓球體重復相互反射和投影。在戶外強烈的陽光直射下,懸掛在兩個 V 形燈上的數百個美麗的駝峰更加耀眼。
大口徑圓管構成作品的框架,形成大V形輪廓。與這部分相連的橢圓球的形狀實際上占據了大部分工作,橢圓球一共經過9道工序制作而成,材料采購、圓板切割、金屬旋壓、圓管激光切割、自動焊接、金屬拋光、砂光、真空電鍍、金屬顏料涂層、透明涂層。
3.1、花園之一 - 19LB
2017
鋁上聚氨酯涂層
200(h) x 23 x 340 cm
3.2、花園1/3
2013
鋁、鋼、聚氨酯涂層
280(h) x 250 x 750cm
“花園”是通過不自然的線條繪畫而創作的作品。每一條線和元素都通過重復和組合的構建行為呈現出花園的外觀。人造色彩和同一標準對象的重復結構,代表了一個充滿復制和重復過程的文明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材料被大量生產,動作被復制。
4、十九神像
2018
不銹鋼,金色鏡面噴鍍,聚氨酯涂層
225(h) x 47 x 53cm in each,
pond: 10(h) x 450 x 670cm
“十九神”代表著各種文明的成果。一樣的形狀,一樣的大小。為了使其成為可以盲目追隨的絕對存在,僅使用通過量產系統統一的薄金屬板制成相同大小和形狀。展廳里,還沒等你親眼看到這幅作品,墨水的味道就已經蔓延開來。墨水通過嗅覺暗示文明的開端,同時具有隱藏結構以使作品直立的功能。一個搖搖晃晃地站在水面上的非凡存在實際上可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不安全的自我。畢竟,‘十九神’是我們創造的神。
5、淚珠
2019
鋁
230(h) x 80 x 40cm
金炳昊作品中模塊的豐富多樣化格外引人注目。作品《淚珠》(Drops of Tear, 2019)中承載淚水的凹面磁盤形狀,這些重復的模塊乍看之下挪用了現成品零件,但其實只是“看似”現成,嚴格說來并不是現成品,不過是具備了偽現成品的特點罷了。這種模塊是金炳昊特有的“數碼造物”,藝術家的想法通過圖形程序得以具體實現,同時也是批量生產的產品。就這一意義而言,金炳昊的雕塑看似延續了杜尚的血統,以選擇代替創造,實則卻暗示著這一傳統的衰敗褪色,展現了一番戲弄現代主義老舊權威的黑色幽默。
6、沉默的膠體
2010
黃銅,壓電晶體,編程
120(H) x 120 x 21cm
藝術家金炳浩將聲音與物體結合的作品命名為膠體,這一事實與宏觀上混合兩種或多種不溶性成分時的一般術語膠體是一致的。 作品的創作是自由意志,作品的欣賞也是自由意志。 圖紙,準確而藝術地描述了制造過程,就像它是一本產品手冊,就像他的車間清晰的宣言。
7、徑向噴射
2011
氧化鋁,壓電晶體,編程
160(h) x 140 x 160cm
從 2006 年至今,這種作為崇高契機的單一形態的重復,始終是金炳昊創作的美學基礎。藝術家在過去十余年間創作的一系列作品,如,《沉默的花粉》(Silent Pollen)、《垂直花園》(Vertical Garden)等作品中,這種重復性不斷出現并成為其作品的形式基礎。“沉默的花粉”系列作品, 由喇叭形模塊重復組合而成,數量上少則 70 來個,多則數百上千,作品本身象征著前近代無法實現的批量生產體系,也標志著當今時代下的機械復制系統。后現代式重復中,原型與復制品并不區分,不僅能夠自我復制,還可以實現大規模、大體量的生命體的創造,使人感受到威嚴、敬畏、驚詫等崇高的情感。
8、溫柔的沖突
2011
鋁,壓電晶體,編程
330 x 330 x 165(d) cm
作品“溫柔的沖突”創造了一種非常靈活的運動感覺,狹窄而長的管子在堅硬而沉重的中央主體上向各個方向延伸,同時產生靜態張力。事實上,這件作品是由大約 2,600 個結構組裝而成的零件組成。它是指對自然人性本質的追求與通過習俗和公約、規范和法律等制度組織起來的社會結構的舒適之間的沖突。
9、膠體
2010
鋁,壓電晶體,編程
277(h) x 277 x 90cm
藝術家金炳浩將聲音與物體結合的作品命名為膠體,這一事實與宏觀上混合兩種或多種不溶性成分時的一般術語膠體是一致的。 作品的創作是自由意志,作品的欣賞也是自由意志。 圖紙,準確而藝術地描述了制造過程,就像它是一本產品手冊,就像他的車間清晰的宣言。
人類在物質文明中創造的看似不容置疑和持久絕對的存在,
究竟是人類的神亦或是不安全的自我?
這個答案只能在觀眾參觀時以感官、心靈與作品對話,才有可能得到。
展期截止至2023年3月8日,歡迎K11會員、粉絲和市民撥冗觀展。
編輯:蔡亮維